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媒体关注 >> 正文
[十堰晚报] 竹山武陵峡就是“桃花源”
时间:2007-12-18     来源:       作者:

郧阳师专副校长、教授周进芳遍查史书,历时一年,最终考证出:

竹山武陵峡就是“桃花源”


首席记者 严谨

竹山县发现“桃花源”的新闻经本报和相关媒体报道之后,不仅引起广泛关注,而且使全国各地对“桃花源”的领有权争夺更加激烈。

“桃花源”究竟是在长江以南还是在长江以北?究竟是在东南之隅还是在西北之角?全国30多个叫“桃花源”的地方各执一词。

从今年1月起,郧阳师专副校长、教授周进芳到各地查看“桃花源”,又遍查史书,历时一年,四易其稿,最终形成结论。近日,他对媒体宣称,竹山武陵峡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他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武陵人”的户籍在哪里?

周进芳认为,要找到“桃花源”,就必须找到那个到过桃花源的武陵人。因为,1600年前的陶渊明在文章中明确地告诉世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可见,桃花源的知情人是一个武陵人。那么,这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究竟是哪里的人?这得从“武陵”这个地名说起。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和《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其具体的年号,在《水经注·沅水》中有记载,为“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在湖南设置了一个武陵郡。

汉高祖设置武陵郡的时候,汉中郡里还有一个武陵县,汉中郡的武陵县在哪里?周进芳查阅《中国历史地图册》发现,这个武陵县的县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境内,东经110度,北纬32.15度左右,就是今天竹山县的宝丰镇和竹溪县的县河镇之间。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武陵县”和“武陵郡”会同时存在,且不在同一个地方呢?

周进芳说,公元前611年,庸国被多国部队灭掉了,但是庸国人在楚国的统治下也许生活并不快乐,他们还得生存下去,怎么办?就得往别的地方另求发展。有一支朝东南方向走,在今天的湖南境内落了户。虽然他们失去了故国,但依然怀念着故土,为了记住家乡,就对这个新居住地用旧有的名字命名,加上楚国文化的南迁,这就造成了地名的大搬迁。湖南湘(水)、资(水)、沅(水)、澧(水)这些水名,在我们今天的荆门和钟祥一带都找得到。湖南的武陵郡、大庸郡等郡名,都是武陵人或者是当年的庸国人和楚文化南迁的时候所留下的痕迹。

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究竟是武陵县人还是武陵郡人呢?也就是说,究竟是竹山人还是常德人呢?周进芳认为,通过《桃花源记》所叙述的其它事件和人物来分析、推断:武陵人更有可能是竹山人。这有以下多方面的佐证。

“桃花源人”源自何处?

《桃花源记》中那些热情、淳朴的“桃花源人”从何而来呢?他们曾自我介绍:“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秦时乱”发生在什么时候啊?周进芳考证,从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推断,“秦时乱”指的是秦始皇“并吞六国”时发生的战乱。这个“乱”,只能发生在秦与之交战的地方,尤其是会发生在与秦国有着土地争端的“关塞”和“要冲”。秦国与楚国打了多年的仗,战争的主要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旬阳县境内的郇阳关、竹溪县境内的关垭子这一带拉锯式地作战,于是有了所谓“朝秦暮楚”之说。

“桃花源中人”的先人避之惟恐不及,就连忙拖儿带母,躲进了深山老林。从情理上讲,躲军躲匪不可能跑得太远,尤其是带着家眷。因此,从“秦乱”这件事情来看,“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楚两国交战之时的边民之后,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当年处于“朝秦暮楚”一带的老百姓的后代。

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桃花源记》后面诗中所传递的重要信息。诗的开头就写道:“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这里提到的秦时避乱的“贤者”——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是“商山四皓”中的两位贤人。所谓“商山四皓”,就是秦末汉初的时候四位著名的学者。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为了抗议秦时的暴政和避乱,长期隐藏在商山,他们出来的时候年龄都已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这“商山四皓”被刘邦之子刘盈接到京都,刘盈接位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商山,死后葬于陕西丹凤境内的商山,也就是今天的丹江之滨。商山、武陵峡,都离秦、楚交战的西段关隘不远。从“桃花源人”的来历看,武陵人就是竹山人。

南阳刘子骥与哪里相邻?

《桃花源记》里说,武陵人从桃花源出来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守。周进芳认为,武陵人一连串的行为,在时间上具有相当紧密的连续性,从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太守所在地与捕鱼的河流以及“桃花源”,不会有很大的空间距离。

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境内的堵河,史称堵水,也名庸水,也叫武陵水,河中峡谷至今还叫“武陵峡”。查《中国历史地图册》可以清楚地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当时上庸郡的郡址就在今天的竹山县县城沿着堵河上去二三十里地的河边。

从空间上看,渔人极有可能徒步短时间内将发现“桃花源”的事情报告给太守,所以才有“及郡下,诣太守说此”这样连续的行为发生。

太守想看一看“桃花源”,结果未能如愿。第二个未能如愿的是南阳的刘子骥,这个人史书上确有其人,《隐逸传》中记载,他游乐山水、不修仪操。古时候交通、信息都不便通,他一没做官,二没有权势,是个隐士,他能够听说桃花源的事情,分析起来,这个郡与南阳肯定很近。当时,南阳的地盘非常之大,武当山都属于南阳管辖。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

周进芳说,如果陶渊明指的这个武陵不是武陵县的话,他完全没有必要提及南阳刘子骥,完全可以设置一个空间距离更小的其他隐士来作证。

总之,从捕鱼人与郡守的联系,从郡守到南阳刘子骥之间的时空关联上看,“桃花源”在现今的竹山境内的可能性更大。

自然景观哪里更迫真?

周进芳分析,桃花源的景观可分为外景观和内景观两个部分。它的外景观具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征:第一,溪流长,可行舟;第二,林尽水源;第三,有山,山有小口。

竹山堵河曾叫武陵河,是汉江的重要支流,不仅当年可行船,就是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水流。从官渡镇乘小木船沿着武陵河逆流而上,不久,就可看到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出来,令人神往,这不就是“林尽水源”吗?从山背后狭窄的不足两米宽的山口一望,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吗?这不就是“初极狭,才通人”的武陵峡口吗?

桃花源内在的自然景观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平地;第二,林木茂盛,溪水环绕,花草鲜艳;第三,房屋俨然。从武陵峡谷中出来,便到了一个叫桃花源的自然村落。据《竹山地名志》记载,此处“桃源”之名始于晋代。如果站在山上往谷底一看,果然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竹山武陵峡的自然景观,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与“桃花源”相符。

习俗风情何处更接近?

周进芳认为,从接物待人方面来看,竹山人热情好客,一家来了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家家户户关心,这不就是“咸来问讯”吗?有条件的邀请至家,待客的好菜好酒都贡献出来享用,这不正是桃花源中人遇到捕鱼人之后“便要还家”的遗风吗?

从生活方式来看,桃花源中人见了渔人,“设酒杀鸡作食”。三个词,六个字,传神地写出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再看看今天的竹山人,至今不是还盛行着“家家酿酒”、“无酒不成宴”的酒文化吗?不是还流行着“杀鸡待贵客”、“贵客吃鸡头”、“无鸡不成宴”的待客方式吗?

从乡风民俗来看,今天竹山的许多乡镇都十分淳朴,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在桃源村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夜不闭户”的生活习俗。

现今的许多竹山人的生活方式和风情习俗,是不是桃花源中人风俗的扩展与延续呢?

据周进芳研究,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当年也对“桃花源”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一番考证。他在1936年《清华学报》上发表文章说,真实之桃花源“不在南方之武陵”,而在北方“上洛”。上洛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上庸——今天竹山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