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神祗(第279期2009年12月30日)
时间:2010-01-04     来源:       作者:王丹 电子版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是在1789年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斯·达维特所作。此时的法国正在召开三级会议,制定了享誉世界的《人权宣言》。

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深刻的悲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诬陷引诱青年、亵渎神圣,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以坚强的意志,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话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毫无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地上安静地躺着一副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

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示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凝重、刚毅、冷峻。

苏格拉底死去了,雅典街头他的雕像仍在高出端坐,千百年成了进驻人世的神祗。

他认为自己和上帝直接对话,拥有最顶级的思维。“一种语言的声音伴随着我,如果我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哪怕事无足轻重的小事,它也要阻止我。”

他高高地守在精神王国,带着王冠,成为这个世界的王。他拥有最犀利的眼神,一眼刺穿所有的伪装。“如果因为不公正的审判而死,更重要的是,我愿意在那里也像在这里一样。把时间花在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灵上。找出他们之中谁真正聪明,谁只是自以为聪明。”

他高傲而悲悯。“真正的困难不是逃避死亡,而是避免做不义之事;不义之事比死亡更难逃避,不义比死亡更能毁灭人。”

他愤慨而不屑地为这个世界预言。“告诉你们刽子手们,我死之后,比你们杀死我更痛苦的惩罚将降临到你们身上。你们自信置我于死地,就能逃脱我对你们行为的谴责,但是在我看来,结果恰恰相反,会有更多的人谴责你们,这些人现在为我所抑制,你们还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做为更年轻的一代,对你们将更加严厉,会给你们增添更多的烦恼。如果你们指望以置人死地的方法制止人们公开谴责你们生平的过失,那你们就不太理智了。以这种方式逃避对自己的谴责既不可能也不光彩。最好的和最易行的办法不是堵住别人的嘴,而是尽可能去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我对投票赞成判我有罪的人的最后告诫。”

他戏谑了整个世界的荒唐。“尊敬的陪审员们,你们为了眼前的利益最终决定承担置‘智者’苏格拉底于死地的名声,这样,那些想要诽谤我们城邦的人会因此而责难你们。这些人正是想要抓住你们的过错,才把我称为‘智者’,实际上我并无智慧。”

为善的目的可以去死,这比苟活于世更有价值,更为幸福。

他的崇高的精神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要人类通过理性来反省自身,第一次使人的认识由外在世界向内心转化,脱离了混沌未开的原始思维,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端。

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继续活着,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留给人世的最后一句话。

信仰因肉体的毁灭而变成永恒的存在。

神的光芒牵引“我”的灵魂找到幸福。

有一个故事给我另一种感动。

《被风吹过的夏天》作者刘超。这是一个深爱的故事。

优秀的男孩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打拼,他要离别他爱的女孩。

他对多愁善感的女孩心生无比的爱怜,可是却不知道拿她频频的眼泪怎么办,屡屡抱头痛苦。

于是女孩选择离开。深深的沉默。

中间有一段心理描写很细腻。女孩抱着一摞书在林荫道上往前走,走着走着慢慢停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空,探头踮脚闻闻花香,却流下了眼泪: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千种相遇的可能,可是最大的无奈莫过于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当离开之时,知道有一个人在心底是那么那么的爱着自己,这已足够;当离开之时带着平静无奈和幸福离开,因为深爱的人一样深深地爱着我;在世界的另一端,很安静很孤单的被一个人爱着,这已足够。

合上故事,淡淡而深刻的忧伤涌上心头。

这两件事情也许很多人认为扯不到一起,但是在我的心里却是同样的圣洁而崇高,那是先哲的对人类的大爱与人世间的真实情爱的交融,人性与这个真实世界的碰触。书本给予我的不仅是冷峻的理智,还有博爱的感性,这才是所谓一个完整的人生。

史实的记载穿越时空传递了限制的透彻与豁达,揭开心头萦绕的种种困惑,而人始终不能像鱼一样游走在冰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