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游遇真宫记(第272期2009年6月30日)
时间:2009-11-23     来源:       作者:罗耀松 电子版

五月三十日八时许,我和鲁湘君夫妇二人结伴,从十堰出发,饶有兴趣地游访了位于土关垭的清代建筑熊家老宅。差不多十时,看时间尚早,游兴未尽,大家便商议再行重访位于武当山下的遇真宫。

五月的阳光,没有了春天的柔和,却更多的是夏天的炽热。毕加索停于遇真宫后树荫处,即凤凰山腰公路边,我们就看到了绿树掩映、田园、碧草环绕中的遇真宫了。

遇真宫,明代任自垣《大岳太和山志》载:去玄天玉虚宫八里许,在仙关(今元和观至遇真宫之间)之外。前有东流水,后有凤凰山,左有望仙台,右有黑虎洞,山环水绕,故名黄土城。洪武年间,三丰张真仙(张三丰)结庵于其上,名为会仙馆。永乐十五年(1417年),奉敕创建真仙殿宇、山门、廊庑、东西方丈、斋堂、厨室、道房、仓库、浴室,共九十七间。钦选道士三十名焚修香火。钦除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迎恩坛炼师罗凤翔为提点,赐六品印,管理宫事。

从山坡崎岖小路下行,不几,便踏上与宫墙平行的田埂上。但见道右收割后的麦田麦捆累累,三五男女在脱粒机旁劳作着,汗水流淌在他们憨厚的脸庞;道左,渠水清澈,潺潺缓缓,不知何处来,消失于田园、村落的尽处,鸡鸣狗吠声声。这大概就是山志把此比作桃花源的原由吧。

遇真宫宫墙便是沿渠水蜿蜒伸展。高大的宫墙,青石累累,绿草萋萋,青苔浸透着斑驳墙体。虽昔日岁月不再,却雄浑、傲然依存。

转过宫墙,穿过成排的豆架,村落之旁,便看见两棵高大、苍翠,已有些年月的梧桐、白杨下的遇真宫宫门了。地上蹲着三俩老者,吸着烟卷,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远来的访客。

宫门气势庞大,碧瓦红墙,左右墙体皆镂空雕刻瑞鸟祥树等物,形象飞动。

入得宫来,分两重院落,依次叠错。宫内宽敞,视野开阔,环境幽深。正面为正殿曰真仙殿,建于宫殿的中轴线上,但见东西配殿、左右廊庑、斋堂等。据记载,嘉靖年间有建筑二百九十六间。

正殿为真仙殿,为武当山保存较完好的最具明初风格的建筑。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庑殿顶式,庄严肃穆,巍然耸立于饰栏崇台之上。志书所记,殿内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我也曾经见过此像,呈紫铜颜色,风尘仆仆,其面目丰腴,身披道袍,头戴斗笠,足登草鞋,显然风姿飘逸,栩栩如生。现已移作他处。问及看殿老人,则云供奉玄武,显然有误。据历史记载,张三丰云游全国各地,多处留有遗迹,以武当山为胜。明洪武初年,来武当山结草为庵,潜心修炼,创立传世之功武当拳,为一代武术宗师,而名扬古今。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所踪。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都曾数次下诏,遣重要使臣来山求访张三丰,均未有果,于是明成祖朱棣敕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以示诚意和纪念。遇真宫在清乾隆十年遭火灾,现有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故有明清风格。

时已近正午,游人纷至,我们便告别看殿老者,原路返回。一路依旧,却数度流连,宫墙雄浑,嗟叹不已。

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来武当山遇真宫数矣,屈指算来,已有二十年之久。每经此地,时间若允,必下车前去瞻顾。今日此情犹胜。

探其所由,一为先贤已逝,踪迹不寻,空有遗存,却难解前人要旨。因何而来,为何而去?若隐其名,何来会仙?若显其身,何来坚辞帝征?二为难测皇朝帝意。若为三丰,仙踪何由他去?若不为三丰,是否空有遗情?三是历史变迁,桃源不在。熙熙来往,尽为他因。叹尘世难逃,尽是汉水东逝。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