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矩阵 >> 广播 >> 正文
喜迎二十大——科教托起强国梦
时间:2022-10-16     来源:       作者:

编辑:陆振群、代玉婷、严心悦、刘佳

播音:阎卓宇、张贤阳、李晓红、吴娅萱、周进中、刘真

李晓红: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三周年,中共二十大也即将召开,此时的中华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党的二十大是中共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在党的百年历程基础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次重要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百年党史看,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鲜明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党的七大统一了全党思想,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李晓红: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开创科技、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李晓红:“神舟”飞天、“蛟龙”入海、“神威”夺冠……我国取得的创新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这些在科技前沿领域开始并跑,甚至领跑的辉煌成就,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无关系。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中国把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出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源泉。

李晓红:强教必先强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强才有教育强。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关系近1600万教师的大事,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地位正在深入落实。

阎卓宇:要在师德师风、资格准入、招聘制度、考核评价、职业发展、待遇保障、荣誉制度等方面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探索针对不同教师的岗位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广大教师做让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并永远铭记的好老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吴娅萱:黄大年同志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是一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他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

吴娅萱:黄大年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考虑。

吴娅萱: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

吴娅萱: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到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张贤阳: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张贤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带给转型中的中国巨大的活力和经济增长力,并切实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思维方式和幸福指数。

13中国的强大是无数先辈付出下,努力的结果。尤其“两弹一星元勋”,特殊的贡献,支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林俊德并不在“两弹一星元勋”23大名单里面,但是林俊德对国家的国防事业的贡献却并不比两弹一星元勋的贡献小。

张贤阳:新中国成立不久,掌握核武器的西方国家以及苏联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林俊德一没有资料,二没有设备,三没有技术,可谓是要啥啥没有,干啥都不顺手。不过,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倒他们。没有资料就自己研究,没有设备就自己制造,没有技术,就一点一点刻苦钻研。

张贤阳:那段时间,林俊德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面,查找关于苏联和美国核试验的零星资料和公开发表的常规武器实验测量的文章。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在发展,整个国家都不富裕,而生活在大漠深处马兰的他们,条件更是异常艰苦。

阎卓宇:窝窝头就水是家常便饭,就是水都是沙漠中的地表水,又咸又涩。但埋头苦干的林俊德却一点都不觉得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仪器的研制中去,恨不能一天能有48小时,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拿来研发仪器。新中国百废待兴,能够提供给他们的资源都十分有限,林俊德和研发小组一切都要靠自己,他相信,科学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阎卓宇:果然,正如林俊德说的那样,刻苦钻研、冥思苦想,连做梦都在搞研发的他在街头受到电报大楼钟声的启发,回家就拆了好几个闹钟,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也惨遭“毒手”,被拆成了一堆零件。凭着这股倔劲,林俊德带领研发小组,用这些土零件,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压力自计仪。正是这台中国人自己研发的仪器,在核爆中却成为向世界证明中国实力的有力证据。

阎卓宇: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的第一颗核弹在罗布泊试爆,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参与试爆的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在视频资料的记录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的情景,人们雀跃着拥抱、跳跃,庆祝成功。在画面之外,林俊德带领一群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携带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向着刚刚爆炸的中心逼近,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阎卓宇:1996年,随着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的完成,中国宣布结束核试验。林俊德在参与国防科技研发的50多年时间里,在罗布泊的荒漠——马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但林俊德的工作却远远没有结束。他将在核爆工作中的经验带到常规兵验之中,为公安部门训练场研发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周进中:林俊德还组织力量,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在林俊德的一生中,共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1990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也被誉为“核盾功勋”。

周进中:林俊德在病榻上完成了人生的最后冲刺,临终前,林俊德院士反复叮嘱,死后要葬在马兰这个大漠深处曾经的核试验基地。有人这样描述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

周进中:林俊德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投身到国防事业中去了,他曾经这样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而他也确实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践行这个诺言。无数次与危险擦身而过,都只为更全面、更细致的记录下实验数据,为后来的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佐证,甚至在病榻上也坚持工作。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以一个无畏的战士形象,向大家诉说他心中为之奋斗的真理。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周进中: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更多原创性的突破。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公平和质量是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创新亦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

刘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刘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勉励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希望广大学生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希望当代青年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刘真:建设科教强国,时不我待,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树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奋力推进新时代科教兴国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