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学校要闻 >> 正文
《湖北日报》整版报道!汉江师范学院:从“车轮上的学校”到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时间:2025-08-13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今天,湖北日报整版聚焦我校扎根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牢记嘱托、担当使命的生动实践。从“车轮上的学校”到生态育人先锋,我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特色育人体系,以科研护水、课程润心、志愿践行的实际行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彰显汉师担当。

报道全文如下:

从“车轮上的学校”到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炎夏八月,在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库区,汉江师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何涛博士带领下,顶着38℃高温采集不同深度水体和底泥样品,并用便携设备测定溶解氧、pH值等指标。

“这只是基础检测。”何涛擦着汗说,回实验室后还要分析氮、磷、硫等营养盐含量、监测污染物,为库区水生态保护提供数据。

这样的场景,是该校深耕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写照。

扎根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的汉江师范学院,深刻领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校史里的守水基因

“1958年那次搬迁,老师们用扁担挑着书本仪器,搬家搬了整整三天三夜。”在该校校史馆,学生讲解员何远珂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向刚入校的新生讲述着那段特殊的历史。在过去的70年里,该校因支持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三线建设和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先后六次迁建,辗转于汉江两岸三地,被称为“车轮上的学校”,是全国唯一以“汉江”命名的高校。

近年来,记录学校百廿校史故事的微电影《印记》,是新生入学的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影片重现了师生们为支持国家水利工程和三线建设,肩挑背扛辗转迁徙的峥嵘岁月,“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让每一个学子读懂学校与南水北调工程同频共振的命运羁绊,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汉师精神厚植心间。

校史教育孕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丹江口校区的“青年林”中,1983 年迁校时师生栽种的香樟枝繁叶茂,它们见证着学校“依水而建、因水而迁、由水而兴”的历程。师贤楼旁“拓荒牛”雕塑,彰显着汉师人吃苦耐劳、奋力开拓的精神。校史中蕴藏的“守水”基因如春雨般无声浸润,孕育了汉师坚持生态文明育人的使命情怀,让“护水”理念融入师生血脉。

课堂里的生态使命

“实验中设定的每一个参数都关系着水质。”在该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里,2022级学生刘静和团队小伙伴为应对一起模拟水污染事件不停地调整参数,经17次修正才回归正常。

实验结束后,老师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案例讲解,水源地守水护水关系1 亿多受水区人民的饮水安全,精准截污技术保障的不仅是生态,更是民生底线。

这种“沉浸式教学”源于该校构建的“水生态+”课程体系。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时代使命,更是成长必修课。

高质量的生态保护,要把“理论先行”摆在第一位,这是学校上下形成的共识。紧扣水源地高校区域优势与专业特点,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堰实践——水篇》校本通识特色课程,从政治高度上提高全校师生水生态保护意识和素养,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根植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除此之外,该校还开设了《汉水文化概论》《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鄂西北生物资源概述》《核心水源区城市内河治理技术》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打造“通识教育+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育人体系,让每门课程都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

《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课程被权威开放学习平台学银在线收录,累计在线选课量达2748次、惠及392万人。师生以艺术创作传递生态理念的舞蹈《南水遥》荣获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7米绢丝手绘长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亮相中国农民春晚。

实验室里的治污方案

在该校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墙上,一张密密麻麻的监测点分布图格外醒目,这里是该校服务水源地保护的“大脑中枢”。

依托该中心,该校老师主持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获批湖北省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特色学科群。曹俊老师团队的“丹江口水库水体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建立了库区微生物数据库,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十堰市河湖健康评价。

该校组建湖北省水生态保护与管理科技创新团队,深度参与十堰市河湖长制第三方评估、“民间河长”计划等项目,提交的《神定河水质不达标成因分析》《打造生态小流域建设绿色生态市》等5份咨询报告获省市领导签批,为多条入库支流治理提供直接科技支撑。

“我们不是简单提建议,而是带着学生扎根现场,和地方干部、村民一起找问题、想办法。”团队负责人胡玉教授说。在“民间河长”计划中,胡玉带着学生每月对责任河段巡查。该院2021 届毕业生龚林曾负责泗河片区,他提交的《泗河近十年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报告,为河道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在菌种储藏室保存了300多份本地菌种种质,这都是库区宝贵的生态资源。”该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王锋尖教授说。王锋尖带领学生开展鄂西北菌物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自2014年起对鄂西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共获标本5000余份,发现1个新物种、10余个中国新记录种、300余个湖北省新记录种。

校地企合作构建的“产学研用”链条,让科研成果不再“沉睡”在实验室,真正形成“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水源地保护提供持续动力。

科研反哺教学结出硕果。近5年,该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奖项逐年增加。今年7月,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赛区决赛中,学校“e 护水脉井守初心”项目斩获金奖“;浮岛维净植物—碳网—释氧三维长效净化水体”项目荣获铜奖。

“这些成果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家伙’。”王锋尖说。

志愿红里的青春守护

“小朋友们,显微镜下这些‘小居民’活泼不活泼,能告诉我们河水干不干净哦!”暑假里,丹江口市社区的科普课堂上,汉江师范学院九色鹿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们正带着孩子们探索水世界的奥秘。这场“解锁生态探秘三部曲”活动,让500多个孩子读懂了“水污染、水检测、水净化”的科学密码。

2019年由该校学生吴勇创立的九色鹿科普服务队,如今已是水源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的响亮品牌。在胡玉博士的指导下,这支队伍6年来带动3.5万余户家庭参与护水,从“民间河长”巡查到河湖长制评估,从“小手拉大手”到“小小守井人”项目,捧回41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

“南水情长”志愿服务队架起校地企协同桥梁。去年暑假,该志愿服务队实践小分队从丹江口大坝出发,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上1432公里,最终在团城湖与首都师范大学师生共同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护水倡议,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环保理念一路传播。

从1998年的环境保护协会,到如今的“九色鹿”和“南水情长”等各个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的志愿服务队伍,该校水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走过了近40年历程。

如今,汉师“志愿红”已成为库区最动人的色彩:年均超万人次参与守水护水志愿服务,年均超100余场生态理念宣讲播撒绿色种子。从“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吴勇到“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胡玉,这些先进典型用行动诠释着守护碧水的初心。项目化推进、校地企协同,让青春力量持续汇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洪流。

2025届毕业典礼上,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德以《以守水护水精神铸就青春品格》为题致辞“:我们培养的不只是学生,更是水源地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国家战略的践行者。”这句话正是该校师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指南。

以生态文明思想浸润育人全过程

访汉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付永昌

记者:汉江师范学院为何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

付永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全国唯一以“汉江”命名的高校,汉江师范学院建在库区、发展在库区,肩负着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更有责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浸润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担当,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接力者。

记者:学校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中有哪些探索?

付永昌: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地理区位等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深度服务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开展水科学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和环保志愿服务,积极构建“生态文明育人体系”。科学研究方面,依托“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水源区小流域污染协同治理、新型环境污染物治理材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取得较好成果。教育教学方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课”,通过“开学第一课”、暑期社会实践、主题宣讲会、毕业典礼等,引导师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面向全校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堰实践—水篇》、汉水文化概论、生态环境保护、鄂西北生物资源概述等校本特色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育人方面,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展植绿护绿、巡河净岸、科普宣讲等实践活动,先后培育出“九色鹿”“南水情长”等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胡玉、吴勇等“全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等先进典型,学校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称号。

记者:未来,学校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育人方面,有什么规划?

付永昌:学校将继续深入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拓展实践平台,与更多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品牌,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浸润到育人全过程,培养出更多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汉师智慧和力量。

【编辑:邓小钰 责编:梁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