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今年的国庆似乎格外轻松。中午小憩之后,做医生工作的爱人难得休息半天,约我去后山小游,看看毗邻北京路的新建校园,便欣然前往。
我们入住的春华新苑小区位于十堰市三堰,左为尚林苑,离她工作的太和医院不远。翻后山须经刚建起的尚林苑,便可看到学校新建校区。
下午四时三十分,我们走出春华新苑,穿过尚林苑,踏上去新建校区的路程。
十月的金秋,暖暖的天空下,四周是一片翠绿。缓步前行,不及五百米,便看到两棵高大的树木和上面盛开着的鲜艳“花朵”,走近才发觉这是椿树,俗称臭椿,而四下落下的“花朵”,其实就是它的果实,红色偏淡,呈三棱形。奇的是,椿树见的多,见结实者,今天倒是第一次。
去后山的道路是一条羊肠小道,并不十分难走。蜿蜒的小路,四下散布着柴木相围的十几个大小菜园,有三五红颜皓首的老者在园中忙碌,并不在意我们的到来。
已而上行,就感到了林木的茂密。最广者为马尾松、橡子树和刺槐。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是橡子树。橡子树,学名蒙古栎,别名柞树、栎树,种籽名为橡子,属壳斗科,为落叶乔木。以前只听说柞树能养蚕,没想到它也叫柞树,橡子是可以入食。其色暗红,呈椭圆形状,内仁如花生米。烘烤后研磨可做橡子面。现代人或为美食、美容之物,但古人如杜甫,在穷困潦倒时曾以此裹腹。在古代,它常为隐者、道人粮。《大岳太和山志》亦记:“橡树,如遇水旱虫蝗,五谷无收。其树结成橡子盛广,人皆采之,造为橡糕,食之能救饥贫,此乃济世之物也。”在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即谓三分人祸,七分天灾),中科院曾经就粮食紧缺向中共中央、毛泽东送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报告,科学家们就提出过用橡子提取淀粉作粮食代用品的建议。看着遍坡落满被泥土浸腐的橡实,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别样的情绪。
茂密的树丛中,小路旁,时而可见倒伏的刺槐和马尾松。已经死亡的马尾松地面断落处,时常有密密的蚁群和蚁穴,周围还散布着少见的数株红色、褐色小蘑菇,这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树木的最佳归宿吧!
其实从春花新苑过后山到新校区,直线距离不过三华里,但要走这山路蜿蜒,却至少要行四华里以上。故而,没到山头,便听到了轰鸣的挖掘机声,顿感精神一振,加快脚步,登上山顶。
我们放眼俯视山下,尽管今天是节日,工地仍然一片忙碌:几十个地桩已经打好,分布在不同的建筑区域,庞大的挖掘机在脚下舞动着巨大的挖斗,车辆在工地上装卸着建筑材料,施工人员有序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还有几个人在不时的指指点点。
忽然,我远远地看见那几人中有一人很面熟,就试着喊了他的名字,他听见一抬头,马上朝山上爬来,呵呵,终于没看错,是帮立君。两年多了,早知道他在这里搞基建,没想到就这么凑巧碰见。
长时间没见面,自然十分亲热,握手寒暄。问及建筑分布,帮立君自然了然于心:左为家属区,中为学生生活区,右为学生宿舍;再前为学校田径场,依次是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远处吊塔耸立,是为文科楼、理科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我们也被感染。
回家依旧是来时的途径,林中不时掠过八哥、喜鹊的身影。胆大者停憩树尖或电线,朝我们不停观望,似乎对贸然闯入者格外好奇;胆小者扑腾一声,一路鸣叫,轻身远遁。
后山之行,其实游有三矣。前次二游,皆为“游”而游,知草创之艰。此次之游,为游中见兴,遣兴之游。一是兴之所至,方知人在俗事所困,熙熙世事,其实如在牢狱,总作借口,难以解脱。倒自寻其乐,重启其心。二是虽历草创之艰,却难能今日成效初现。个中滋味,一一难平。所兴者,贵其志,贵之行,贵其情。是至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