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6日,我校艺术学院“郧西七夕文化传承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郧西县。4名队员在指导老师罗优优的带领下,参与到郧西县2022年第13届七夕文化节部分活动,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走访调研。
七夕节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郧西七夕是湖北省郧西县的传统民俗,于201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郧西七夕文化,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根基,以忠贞爱情为主线,以乞巧祈福为表征,以实物遗存为载体,以郧西天河为标志,囊括故事传说、实物遗存、七夕民俗等丰富内容的地方传统文化。郧西七夕文化独成一脉,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月4日上午,小分队前往郧西县城的七夕文化广场参观。
![](/__local/F/CB/F5/D7EE134315B36BA881547AD9C3E_142FA4A5_73212.jpg)
汉白玉织女像
在广场正北侧耸立着一座高14米、重200吨的汉白玉织女雕像,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织女雕像,以中国传统的装饰性雕塑语言展现出织女美丽善良的品性和冰清玉洁的气质,以及对人间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__local/C/8F/32/6AF8798F88A1DE6765C8B3203DB_F8DD1E6F_6648D.jpg)
世界最大铜卧牛
织女雕像的正前方有一尊巨大的铜牛俯瞰着前方的天河,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归来。在七夕文化传说中,牛是牛郎织女得以相知相识,并成为佳偶的重要媒介。为塑造勤劳坚韧、无私奉献的“神牛”形象,该县耗资铸成这座重达12吨的卧牛铜雕,是世界最大的卧式铜牛,为该县最具标志性的雕塑之一。
![](/__local/E/24/A6/4E029A5E0BB393681950CB61B1C_2A693138_7E789.jpg)
郧西县城夜色迷人
在广场的东侧有七夕故事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巨大的七夕时空隧道造型,每当夜晚灯光点亮,倒映着清澈的天河水,让人仿佛置身璀璨的天上街市,为郧西县城夜晚增添几份姿色。
8月4日下午,小分队来到郧西卓越天河大酒店前参观“浪漫七夕城 大美郧西景”摄影展。
![AC2AE](/__local/6/02/69/5F96637DC7A3C0CE5BC1FEFB9A7_110C2542_AC2AE.jpg)
无人机视角俯瞰摄影展
此次摄影展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十堰市文联、郧西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展出郧西的风光、人文、民俗、生态等各类题材的优秀作品100余幅。从空中俯瞰展览现场,其“七夕”文字造型渗透着主办方的别具匠心的寓意。罗老师带着队员们参观摄影展,并就其中部分精彩作品给予了点评讲解,让队员们受益匪浅。
![](/__local/B/63/54/CA1E480DD90E7BFDE28969158C4_98216AB6_67D33.jpg)
![](/__local/1/BB/04/B4FC57F1F97BEA19A2C5A2A1851_8BF8E72B_6A2D1.jpg)
在这届“七夕文化节”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百名摄影家看七夕”活动。上百名摄影家和众多当地市民也前往观看摄影展,领略郧西的美丽风光和七夕文化的多姿多彩。
8月4日晚,小分队驱车前往上津古镇采风。
![](/__local/1/CC/9F/E237880E8A2969F978C811591BA_EC519D88_76EBD.jpg)
古城夜色
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上津古城素有"天子渡口"和"中国小长安"之美誉。2007年入选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音乐喷泉灯光秀
当晚,这里举办了大型音乐喷泉和灯光秀表演,以及七夕主题文艺表演活动。从外地驱车前来以及本地的数千名观众在夜色和灯火中游览上津古城,欣赏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灯光秀,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品尝郧西地方特色美食,观看形式多样的群众民俗文艺表演。
![](/__local/1/95/F8/5A92A0AD26F7CC9BC6B1CCEE9A8_F2203233_8B01F.jpg)
古镇传统民俗表演
![](/__local/E/D6/71/DD11CAF724E334C38D42EC3DA14_FD611459_9DF76.jpg)
游人如织
8月5日上午,小分队来到位于城郊的双石沟民俗村,观赏由当地村民表演的《十里红妆》演出。
![](/__local/E/25/A1/BB0E27522422D15CB6B6B2B229D_69F0E794_923C3.jpg)
航拍双石沟民俗村
![](/__local/0/AB/61/605BE9C3AA6AF5AFAEF300F2264_C054A093_9AB99.jpg)
新郎迎娶新娘
每天上午9点,村子里总会响起喧天的锣鼓声,一群穿着红色喜服的迎亲队伍奏着喜乐、抬着花轿从村里走出。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打头,从双石沟“龙桥客栈”出发,浩浩荡荡地前往新娘家接亲。在媒婆的搀扶下,新娘上轿。迎亲队伍又簇拥着新郎、新娘,赶回“喜厢房”拜堂成亲。这是由本村村民组成的“十里红妆”表演团队。
![](/__local/5/6A/25/ACB7527E1C07E507F841211E54A_9B750D99_B9C54.jpg)
夫妻拜堂
《十里红妆》源于民间传统婚嫁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七夕》中的重要传承内容之一,主要围绕“月下老人”、“三书六礼”、“十里红妆”、“洞房花烛”、“三朝回门”等内容来还原传统文化中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场景,基本包含了古代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十里红妆就在备嫁妆和亲迎这个流程里。
8月5日下午,小分队前往郧西天河民俗博物馆参观。
![](/__local/9/1C/D1/7BB36F6753852D4DF55D264FBF5_5202A5E1_898C5.jpg)
在郧西县郊的双石沟民俗文化村,有一座全木结构的房屋,里面藏着2000多件老物件,生动地展示着郧西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这就是郧西天河民俗博物馆(也称郧西农耕文化博物馆)。自2018年建成以来,这个博物馆已成为郧西一张介绍天河民俗,体验乡愁、乡韵的名片。
![](/__local/5/B3/64/C25C8932D20C202820F7FCE1A20_E4EAB497_6E3E9.jpg)
陈馆长示范纺车的使用方法
馆长陈方艺曾在地方干了一辈子的文化工作,整个馆里的数千件藏品都是他耗费毕生精力和心血搜集的。讲起郧西七夕文化和地方民俗,陈馆长是如数家珍。在他的讲解和指引下,小分队细心观摩每一件藏品,听他讲述各种老物件的来历和功用,领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__local/7/69/45/CA4F21D17B13E449E8C6721D9C5_60B2529F_85D34.jpg)
馆内一角展示七夕文化专题收藏
8月6日上午,小分队应郧西县文联邀请,来到卓越天河大酒店,参加“文脉流徽·智汇郧西——2022年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发展论坛”。
![](/__local/6/0D/F3/E60436E4F146BA6E315F1F21F17_7789377C_6E227.jpg)
专家学者高朋满座
刘玉堂、舒伯阳、胡静、穆昭阳、张执浩、田天、刘诗伟等一批来自中国知名高校、媒体或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围绕七夕民俗故事挖掘、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发表高见,畅论古今,为郧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__local/5/04/4F/68D6E07E9E930596BE9C503EBB6_D66B8502_6D151.jpg)
郧西三弦表演《织女还乡》
8月6日下午,小分队在居住的民宿处召开总结会。大家依次分享自己此行的收获,普遍认为,郧西当地的七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七夕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地方也高度重视七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罗老师对本次调研活动作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七夕文化传承调研虽然很遗憾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没能参加全部活动,领略到郧西各地的七夕民俗文化,但有限的走访依然收获满满。大家在调研过程中,也注意到当地七夕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希望大家回来后,认真整理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形成调研报告,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数字化二次创作,以插画、动漫、视频等形式来展示多姿多彩的郧西七夕文化,助力地方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
![](/__local/2/A2/BC/511A83063EA7F3657DFF1463097_B87EDE92_56991.jpg)
据悉,2022年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以“浪漫七夕·相约郧西”为主题,从公历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起至8月18日,期间14天举办“璀璨七夕·点亮郧西”开幕盛典、“辉煌旅程·共赢郧西”经贸洽谈暨文旅推介会、“文脉流徽·智汇郧西”七夕文化发展论坛、“美满人生·活力郧西”爱情马拉松大赛、“勇往直前·奋进郧西”自行车骑行活动、“天河作证·情定郧西”七夕相亲大会、“烟火人间·醉美郧西”七夕民俗文化传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上津古镇文化周、“南来北往·郧西做东”郧西公用品牌推广季、“云赏七夕·直播郧西”主流媒体郧西行等10大系列活动。
【摄影:罗优优、易可可、胡刚 编辑:罗优优 责编: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