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5-08-26     来源: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杨赟

近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杨赟副教授指导本科生李玙茜,陶珊珊,代新威,廖文政在国际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化学工程杂志》)上在线发表最新光催化领域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in 2D/2D S-scheme Bi2MoO6/MoS2heterojunction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ntibiotic degradation”(2D/2D S型Bi2MoO6/MoS2异质结中的界面电荷转移以增强光催化抗生素降解作用)。杨赟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堰市重点实验室)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是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学领域TOP期刊、SCI中国科学院大类一区TOP,最新影响因子为13.2。

抗生素因代谢不完全和环境残留,导致耐药菌与耐药基因扩散,威胁生态和人类健康。界面工程已成为构建高效异质结光催化剂的一种强有力策略。然而,在S型异质结构中,有限的界面接触面积严重阻碍了各相之间的有效电荷转移,最终由于动力学限制而降低了光催化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工作通过在MoS2纳米球上原位生长超薄Bi2MoO6纳米片,成功制备了具有强界面相互作用的2D/2DS型异质结。通过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价带X射线光电子能谱(VB-XPS)和莫特-肖特基分析,共同证实了S型异质结构的形成,这是由Bi2MoO6/MoS2中强大的2D/2D界面耦合和费米能级协同所促进的。优化后的复合材料表现出卓越的光催化性能,在可见光照射下,对诺氟沙星(NOR)、四环素(TC)和环丙沙星(CIP)的降解效率分别达到95.3%、90.1%和86.4%。系统的研究揭示,内置的电场能够实现定向的电荷转移,同时保持氧化还原能力,其中空穴(h+)和超氧自由基(‧O2-)被认定为主要活性物质。生物毒性评估(绿豆、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测试)证实了有效的抗生素解毒效果,突出了处理后的毒性降低情况。这项工作为2D/2D S型异质结提供了见解,并为环境修复的高性能光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指导。

S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机制

论文信息: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in 2D/2D S-scheme Bi2MoO6/MoS2heterojunction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ntibiotic degradation

Yun Yang, Yuxi Li, Shanshan Tao, Xinwei Dai, Wenzheng Liao, Minghua Zhou, Yuxin Huang, Huaxin Zhang, Zhiyuan Yang*

Chem. Eng. J.,2025. DOI: 10.1016/j.cej.2025.167608.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5084475

【初审:成传明 编辑:杨波 责编:梁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