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媒体关注 >> 正文
【十堰晚报】十堰“汉水文化”源远流长
时间:2020-12-18     来源:十堰晚报       作者:

作为中国境内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汉水哺育了亿万生灵,也孕育了著名的汉水文化。

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让汉水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早在战国时期,汉水文化带就已经形成且声名远播。

■记者 何利 通讯员 罗优优

汉江形成于7亿年前,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江河

三千里汉水,从五千年历史深处流来,流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流出了科技与创新、开拓与奋斗、斗争与牺牲、和平与美丽,流成了一条奔腾不息、蕴藉深厚、泽被久远的文化之河和历史之河,流成了一条充满奇迹和谜团的魅力之河。

汉江干流发源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整个流域气候温暖、湿润。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梁州。”意思是汉水壮丽辉煌,四射的波光倒映在天上便是群星闪耀的银河,奔腾不息的巨流开辟出来的河道画出了辽阔无边的梁州。

汉水多指汉江。很多人认为,汉水最早来自三千年前的《诗经》。在《诗经·旱麓》中有“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其中,“旱”与“汉”互通,旱山即汉山。因为有大水,所以榛树、楛树郁郁葱葱。在《诗经·汉广》中,也有对汉水的描写:“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在屈原的作品《抽思》中,也有描写汉江。

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何道明老师介绍,在常人看来,长江、黄河是中国的第一、第二江河。其实不然,汉江可能在7亿年前便形成,属于中国境内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认为古人第一次见到并予命名的大水便是汉水。”何道明说,不光他这样认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张良皋教授也认为汉水是中国最早的河流。

汉水又叫沔水。据张良皋教授考证,沔、嬭古音同注。沔可读为嬭(音nǎi),嬭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指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是母亲河。此外,地质和考古学界有一种说法:在长江、黄河形成的7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审视汉江,汉江不仅是中国的父亲河、母亲河,还应是中国的祖父河或者祖母河。

汉水流域保存了一条清晰的生命起源脉络

作为中国远古时期最大、最古老的江河,汉水流域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秦岭耸立于北,巴山挺立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

据考证,汉江流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还是距今20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所在地。其实,从1928年到2000年,在汉水流域、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区先后进行过180多次较为重要的文物普查。考察结果表明,在这里保存了一条连贯、清晰的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脉络。

1928年,在汉江上游的鄂豫边界附近,发现了哺乳类及龟类化石,从此拉开了汉水文化的考察研究工作。人类发展过程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4个阶段,而早期猿人的发现证据便是在汉江中游的钟祥发现距今300万年的巨猿化石;晚期猿人则是在十堰郧阳区梅铺镇发现的距今90万年至35万年间的化石。

十堰境内的汉水文化呈多元化发展

十堰境内的汉水文化覆盖面广。汉水在十堰境内流程达216公里,随着近几年对汉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十堰的汉水文化研究具有一定规模,成为十堰的名片。

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潘世东教授在《汉水文化论纲》一书中表示,汉水文化的基本类型包括语言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移民文化、商旅文化、山水文化、科技文化、智谋文化和学术文化等多种文化研究。每种大文化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与细节,这11种文化在十堰均有呈现分布。

在流传于十堰的汉水文化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女娲文化。作为母系氏族的神话代表人物,在十堰多地留下了关于女娲的神话:从知名的竹山宝丰女娲山,到十堰出名的“补天石”“女娲庙”。

同女娲文化一样,自古以来,汉水都是一条流诗淌歌的河流,这片流域的歌唱传统深厚悠久。据考证,中国文学史上南歌的第一声清音和第一个有名可考的诗人都出自古老的汉水流域。在汉水流域,其歌谣浩如烟海、多如繁星。何道明告诉记者,现存于汉水流域的歌谣大致分为几个品名,即歌头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世俗日常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童歌谣、月令类歌谣等。

古语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十堰境内的汉水文化衍生出众多民俗文化,如时令节庆习俗、居住习俗、婚嫁习俗、丧俗、饮食习俗、禁忌习俗、生活习俗等均有不同。

现如今,十堰境内的汉水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十堰是汉水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境内汉水文化资源丰富,遗址遗迹众多。汉水处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央,以“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古代最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水流域是古老的“华夏族”崛起之地、古代“两汉”和汉民族的龙兴之地,“汉族”“汉语”等词由此而来。作为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的汉水流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轴心、南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和沟通海内外的桥梁,也是移民聚集之地。

汉水流域文化小说代表作家王雄指出,人类文明依河流而兴,同时又沿着河流扩散。同理,一个古老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也必定和古老的江河血肉相连、息息相关。

如今,汉水早已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2018年11月5日,十堰地区被全境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以沿汉江干流堤岸最高洪水水位线为界,向陆地延伸30米为河流保护区,禁止布局非水利建设项目;向外延伸300米(城区100米)为岸线保护区。同时,将丹江口库区、长湖、漳河水库等湖泊湿地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实施退耕还湖、滨河生态建设等工程。

汉水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汉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在许多名篇佳作中都可以见到深情称颂汉水为“文化之河”的篇章。《楚辞·九章》中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明确提出:“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由此可见,汉水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突出贡献。

汉水文化的文化意义,首先表现在历史学上的定位,可以说是一部地下的人类发展通史遗址。2003年前后,武汉大学考古学家王然教授带队来到位于汉水之滨的郧阳区柳陂镇,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一个叫辽瓦的地方,他们被发掘地点的奇异景象惊呆了。

这里的文物从明清开始依次纵深递进,1到2米不等,就代表一个朝代的文物层,层层叠压。从夏商周到秦汉晋、隋唐宋,再到元明清,中间从未间断,竟然连续开挖出了夏商时代的文物。这是在世界文物考古发掘史上都少见的奇观!它说明,地处发掘地的汉江流域古老文明一脉长流,历经悠悠五千年从未断绝。因此,他们理直气壮地将遗址所在地辽瓦命名为“中华文明通史遗址”。

汉水文化的文化意义其次表现为巨大的宇宙学、地球学、生命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价值。汉水流域作为欧亚大陆的一方古老的板块,事实证明,她是地球古老大江的发祥地,是生命的重要发祥地,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乃至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作为兴龙之地,从汉水走出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由于西汉和东汉王朝的开辟和建立,使一个历史上可以与大唐王朝兴盛强大并驾齐驱的帝国从汉水兴起,使汉水与汉朝、汉人、汉语、汉字、汉族、汉服、汉子、汉学、汉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使汉水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成为世界各地华夏子孙和汉民族祖居圣地。

从时空和历史发展来看,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素称世界四大起源之谜,至今全球学术界、科学界仍然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研究汉水文化,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样本和发现。

汉水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文化的演进,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汉水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汉水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和经济、民族和文化,以及研究它与环太平洋地区的古今文化交流,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前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汉水文化的观照和审视,就是对中华文化的重心和关节点的观照和审视。而汉水文化资源现代转型的研究和开发,对于流域文化、生态文明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学科建设,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全流域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对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文化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果说大唐文化在西安,大宋文化在开封,那么,大汉文化、汉文化就在汉水!汉水文化不仅属于汉水、汉水流域、汉民族,而且属于神州大地,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人类和世界。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