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4月11日 中国文明网)
新闻发布会是传递信息、连接媒体、沟通官民的纽带和桥梁。新闻发布会成功与否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有的发布会之所以会弄得火药味十足,甚至于剑拔弩张,新闻发言人的态度、水平和内容可能就是“导火索”。避免这种局面,既需要着力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关键时刻善于发声,更有赖于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特别是对于突发类事件的新闻发布,更需要有对事件的得力处置,至少能够提供客观、及时、有效的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级政府和媒体要给新闻发言人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发声、有效传递信息。
建立“容错机制”是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观点,他主张要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他们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将“容错机制”用到新闻发言人这里同样是适应的。显然,如果由于怕“说错话”挨板子、受非议,新闻发言人就会变得畏缩不前、不敢发声,新闻发言人恐怕也会变成人们避之不及的岗位。因此,政府、媒体应当要给新闻发言人宽松的话语环境,对他们多说一句、少说一句,甚至一时不察说错了话而求全责备,更不能捕风捉影、穿凿附会,无原则地打压。
“不以一眚掩大德”语出《左传》,意思是“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如果把这句话套用到为新闻发言人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上面,也是很恰当的。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信息、澄清谬误、戳破谣言,只有对新闻发言人保持充分的信任,在工作中大胆地使用,方能让其放下顾虑、放开手脚,在新闻发布的实战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新闻发言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然,建立容错机制、营造新闻发布的宽松环境,决不是意味着新闻发言人就可以信口开河、无所顾忌了。作为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满足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需要用自己的真诚发布负责任的信息,尽量避免出错和误导。政府一方面努力为新闻发言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信息,同时也要做好对新闻发布的预测、评估和反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既要严格要求,又“不以一眚掩大德”,从而保证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刻敢于发声,而不是三缄其口。(胡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