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熊传东 本刊记者/陈思炎 贾冰 通讯员/王萍 白周颖
10年前,一提起十堰,人们脑中浮现的是“汽车城”。而现在,十堰还与“山水生态城市”等称号紧密相连。称谓改变背后,折射出这座鄂西北山城产业结构的嬗变。
仙山、秀水、汽车城,每一张“十堰名片”背后,都蕴藏着开天辟地、疾风骤雨的故事:六百年前大修武当,使得“峭壁上的故宫”得以今日独步天下;三线建设,昔日蛮荒的小山沟,今日崛起了蜚声中外的“东方底特律”;世纪伟业南水北调,亚洲最大人工湖得以风情万种于丹江口。
据了解,三峡移民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用了11年。而十堰市仅用一年多的时间移民18万余人,胜利完成了全部移民外迁工作任务,创造了移民工作史上的神话。
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十堰人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用敢于担当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豪迈而感人的奉献之歌。移民已经搬走,老家的一砖一瓦、房前屋后的一草一木,却还深深刻在他们的梦中。现调水已经实现,每一幕触手可及的动人故事,却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目前,十堰市进入了历史上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重要时期。走进移民新村,一条条水泥路如丝带般连着家家户户,一幢幢小洋楼散落在青山绿水间,一畦畦时令蔬菜青翠欲滴。村前是潺潺流淌的河水,村子中央是休闲小广场。白天,村民们走出家门忙农活、打零工;傍晚,则回到村庄在广场上跳舞、散步、聊天。如诗如画美家园,好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
如今,“十堰速度”激荡再现:城市发展空间不断优化,交通瓶颈得以破解;镇村连属,城镇如带,园区工业蒸蒸日上,县域经济渐成十堰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枢纽。
3月24日至27日,本刊采访报道组近距离感受十堰的绿色崛起与嬗变。
在困境中奋起追赶
上世纪80年代,十堰在全国小康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六;上世纪90年代,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揭晓,十堰排名第22位,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历史名城比肩而立。
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搬至武汉;2005年,东风商用车总部再次东迁江城。东风公司两个总部东迁武汉,十堰顿陷困境,一时间陷入大山般的沉闷。曾经爆满的宾馆饭店门庭冷落,商场营业额掉头向下,楼盘门可罗雀。的哥们抱怨:生意比以前差多了。税源流失,仅东风有限的日方高管每年带走的个人调节税就达3500万元。项目停摆,东风走了,不少已经投资的项目“按下不表”。可以说,十堰昔日的荣光是躺在东风的怀抱里创造的。
还未从东风“迁都”的失落中走出来的十堰人,又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1+8”武汉城市圈把十堰排除在外,长江经济带也与十堰无关。当时,对十堰何去何从,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误解:十堰不需要怎么发展了,只需要栽栽树,给南中国挡挡风沙就可以了。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十堰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拓奋进,带领全市人民,突破产业单一、交通闭塞、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空间狭窄四大瓶颈,引导十堰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天地。
十漫高速公路东进西出,连接着我国中西部两大中心城市武汉和西安;襄渝铁路及其复线穿山越岭,打通了荆楚与秦巴之间的千载阻拦;十堰至房县、十堰至白河、十堰至郧县、谷城至竹溪4条高速公路,串起十堰内外10多个县域。武当山机场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建成通航,汉江河道整治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近年来新建和完善的纵横交错地水空交通网络,让十堰健步跨入我国中部新的交通枢纽行列。
十堰之东茅箭,一座座山头被削峰,一条条沟壑被填平,3000多亩坦荡之地蓦然呈现。十堰之南龙门,群山环绕之中,现代机械神奇之手,造出4300多亩宽阔土地。十堰之西张湾,河道裁弯取直,荒滩、荒塘、荒坡、荒沟整理一新,5000多亩平地绘就新的版图。十堰之北郧阳,架设汉江二桥,修建连接十堰城区新通道,开山整地9平方公里,兴办长岭开发区,市县对接,优势互补,引来60多家企业落户。
十堰不再山高沟深,当年“靠山隐蔽”、备战建厂之地,出现5万多亩人造平原,并相继兴建一个个工业园,一座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精彩跃入人们眼帘。
交通网络的跨越式发展,拉近了十堰与国内诸多先发区域的距离;发展空间的跨越式拓展,提供了十堰起飞新的舞台;经济结构的跨越式调整,激发了十堰发展新的活力;城乡统筹的跨越式进步,描画了十堰现代化的美好进程。
“一统三分”促城乡巨变
秦巴山区是世界上罕见的气候“特异带”,十年九旱,一涝成灾。十堰所辖五县一市均处于秦巴大山深处。2005年底,全市农村有37万人年纯收入低于683元,40%的村不通公路。而在十堰城区,综合实力当时在湖北全省仅次于武汉。巨大的城乡二元反差,让十堰市的决策层陷入深思:如何有效破解“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实现城乡之间统筹发展、跨越式发展?
十堰市委、市政府经过冷静分析、深刻思考,一个优化全市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横空出世!2009年2月13日,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十堰市明确而响亮地提出了“一统三分”战略:以统筹城乡为目标,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符合十堰实际,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竹山、竹溪、房县这三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沿线大做统筹城乡发展文章,大胆探索,竞争发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从竹溪蒋家堰镇到房县城关镇100多公里的305省道沿线,崛起了一座座城镇,竹房城镇带框架已现雏形。
这一成功的探索,顺应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很快,一个以305省道为纽带,以房县、竹山、竹溪三县县城为龙头,以沿线中心镇和特色镇为重点,打造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规划蓝图顺势而成。2010年底,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竹房城镇带建设被正式纳入全省战略大格局。
围绕“一统三分”战略,十堰市在确保粮油持续增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启动了“四百万”重点特色产业建设工程,着力建设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等四个百万级重点特色产业。柑橘、茶叶、蔬菜、魔芋、中药材、烟叶等八大特色产业为主的板块基地总规模达420万亩,一个以“南部茶叶北部橘、城郊蔬菜高山药、山区菌特畜牧业”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基地格局已初步形成。
有机农业品牌开发力度加大,全市累计获得“三品”认证品牌达152个,其中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11个,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达13个,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达23个。“武当道茶”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等殊荣。十堰市农副土特产品由“土”变“洋”,从小山沟走向了大市场。
水源地的绿色革命
2004年6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十堰考察。他反复叮嘱十堰市的干部:一定要确保丹江口水库永远是一库清水。十堰人深知,这个“确保”责任重大。为了这个“确保”,十堰是付出了代价的。
“炼钒、黄姜,原本都是这里的支柱产业,但为了确保南水北调的水质,不得不关停这些企业。对于郧阳这样一个迫切需要发展的贫困县来说,真的是艰难的抉择。”郧阳区区长孙道军说。
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杨明香清楚地记得,20年前她家种了六亩黄姜,收成不错,当时一亩黄姜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但黄姜加工时排出的高浓度废水影响生态环境,十堰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凡是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一律关停。由于是水源核心区,水质标准要求高。更由于这水是要送往北京的,水源的保护便多了一层政治的色彩。十堰有位干部说笑话:你就是朝着丹江口水库打个喷嚏,也会有人在网上发帖子。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十堰被列为限制性开发区,生态主导功能为水源涵养。
为此,十堰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实施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生态建设。
作为贫困山区,十堰除了汽车工业一枝独秀,工业化的整体水平并不算高。一下子把环保的门槛提得这么高,工业化还能“化”得下去吗?丹江口市有一家电石厂,面对水源区环保的高门槛,要么选择治理达标,要么选择关门。这家企业的决策者毅然选择了前者。结果是,每吨电石增加成本25元,每天回收粉尘10吨。
在生态带建设上,十堰以建设百公里竹房城镇带和百公里汉江生态带为纽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工业,顺溪腐乳、郧西核桃、房县黄酒、武当柑橘、竹溪贡米等一批有机食品,开始走俏全国。
为了南水北调,十堰市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32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对160个污染严重的拟建项目予以否决,完成治理项目300多个,整治排污口800多个。
“山地都绿了,水自然变清了,空气也好了。”走在十堰百二河四季常青的岸堤边,市民张冉说。“虽然每年在城区有一些工业开山项目,但随着植树造林的不断增加及农业绿特产业的兴起,十堰近些年来森林覆盖率一直在稳步增长。”十堰市农业局新闻发言人、工会主席吴高华说。
如今,十堰市的森林面积1948万亩,全省第一;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园林城市第二,绿地率位居全国园林城市第三;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居全省之最;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47天;所有集中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率先发展的“郧阳答卷”
100多家大、中型企业集聚,50亿元经济总量,45亿元工业产值,7000万元财政收入。郧阳经济开发区仅用5年时间就崭露头角,成为十堰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是郧阳生态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缩影。
工业如何促进农村?郧阳区致力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就近“城镇化”。通过土地流转建成工业新区8.9平方公里、3.7万平方米公租房和0.5平方公里的生活区;建成新型社区20多个,配套建设职工服务中心、超市、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住房、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与县城融为一体,实现互通互联、无缝对接。2万多名农民离土不离乡,当上了产业工人,成为“上班族”。
城市如何带动乡村?郧阳区坚持以城区建设为中心,以片区建设为重点,以小区建设为推手,点面结合,城乡联动,有序推进村镇建设,先后投入6亿多元用于城区交通、环保、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开通城际公交车,建设文化广场、健身中心等,提升城市生活品位。务工人员进城吃、住、购、娱,不但拉动第三产业兴起,还直接催生了“滨江花园”、“锦绣龙苑”等一个个功能完善的美丽社区。
同时,郧阳区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村向幸福新村的跨越发展。该区完善统筹型、捆绑式资金投入机制,整体连片推进青曲镇、鲍峡镇等60个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打造了樱桃沟村、舒家沟村等一批以观光休闲、蔬菜种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绿水青山是永不衰败的产业,是永不贬值的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郧阳区在科学发展中寻求“双赢”答案。郧阳区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着力建设汽车零部件、铸锻、液压、建材、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集群,通过战略转型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新辟工业用地5000亩,提高园区的承载力。大力实施“满园工程”,促进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抓紧佳恒公司上市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升级,促使企业裂变式发展。
眼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郧阳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新能源、新材料、光伏产业……行走在郧阳城区,听得最多的,都是这样的词汇,见得最多的,也是这类企业。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高效益、低污染甚至零污染。
“以前,造纸厂排出的污水直流汉江,水泥厂的大烟囱黑烟直冒。如今,污水和黑烟不见了,水清了,天蓝了,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好多了。”家住郧阳城区的蓝学礼老人感慨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郧阳游玩。一些游客在品尝郧阳特产柑橘、核桃、汉江鱼这“生态三宝”的同时,流连在汉江河畔不住感叹:“一库清水,咋看咋美!”
大移民大搬迁的记忆
移民问题,被公认为世界难题,被称为 “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工程,先后移民80万人,其中十堰市50万人。十堰的外迁移民,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等9个市的21个县 (市、区)。内安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和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 (市、区)、29个乡镇共10万余人。规划内安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点249个;城集镇迁建13个,单位迁建443家,城镇居民动迁安置22000人;工业企业补偿迁建125家,随迁安置3000人。
在库区采访时,丹江口市移民局干部丁力先含着眼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按搬迁的政策,家畜家禽是不能跟人上车走的,狗也不例外。有一户家庭搬到了900里之外的移民点,他家的狗就跟着汽车跑啊跑啊,跑出了一段距离后,狗就跟不上了,看不到影子了。第二天一早,刚搬进新居的主人听到门口有动静,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家的那只狗,主人赶紧把它搂在怀里……像这样的故事在库区还有很多很多。
胡根伍老汉现在是荆州市江陵县孙家湾移民安置点的居民,他的故乡在千里之外的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他的儿子仍然返回丹江口跑运输,儿媳去了广州打工,他现在每天除了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孙子,就是思念故土。
郧阳师专在迁址十堰城区之前,曾进行了5次搬迁,在众多高校的办学史上也十分罕见,这也是郧阳师专的艰苦创业史。
现任郧阳师专校长喻斌介绍,郧阳师专在丹江口的发展与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不仅仅是当年建校时政策上大开绿灯,保障学校供水、供电、供煤等日常生活,还有对学校老师家属的特别照顾,其中,随迁的40位家属得到当时均县县政府直接安排工作,教师子女全部安排在当地最好的中小学就读。2008年修建一新的师专路就是最好的印证。这是郧阳师专通往丹江口城区的一条主干道,曾是土路,后经学校固化,2008年丹江口市政府出资改造成为一条柏油路,统一安装崭新的路灯,并以师专路命名,足显当地政府对郧阳师专的器重。
对于学校迁址十堰城区,喻斌校长这样看待:在十堰北京路上的新校区与其他几所高校抱团,融入大学城,我们告别了在丹江口办学时的孤独,在这里可以更便捷地和其他院校交流、资源共享。目前,郧阳师专“升本”已由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并已向教育部正式提交材料,湖北省高校改制审批申报的周期是3年,“升本”将在今年揭晓。
“十堰有1.2万名干部专司移民工作,其中6人在一线因公殉职。”十堰市移民局副局长李金儒谈起当年的移民迁徙,一点没有排除困难、完成重任的豪迈,而更多的是疼痛和伤感,他最难忘的是一次搬迁时,移民们的家当物品都装好了车,许多移民也上了车,准备开车了,天下起了雨,许多老人哭着对他恳求:下雨,天留人呢,能不能晚一天再走……
外迁的居民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二三个月。172米的水位线是条红线,红线以下的外迁他乡,红线以上的靠安置。许多家庭的父母、兄弟等亲人因为这条线被分隔开来。李金儒说,每次送移民,他们哭,我们也哭。
“绿色门槛”催生生态红利
徜徉于丹江口,但见坝上壮阔的湖面浩淼澄澈,远山苍翠蓊郁;穿城而过的汉江水波光粼粼,街道两旁树木葱茏,休闲绿地星罗棋布。
2014年元月,丹江口市被评为201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轻微变好”县(市),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全国31个环境质量“变好”的县市之一。
“丹江口真美啊!青山秀水、城市洁净、空气清新、真是一座适宜人居的城市!”去年8月8日,前来参加世界旅游小姐中国赛区的佳丽异口称赞。
踏访丹江口市的“一江两岸”景观带,无论是沧浪州湿地公园,江之舟,还是主题公园、憩息园,那成片成片的绿,都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在这里,记者也找到了在丹江口人“临江、亲水、多绿、景观”方面的坚持。
早在2002年,丹江口市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将发展目标由原来定位的“工业旅游城市”改为“生态旅游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
“绿”的背后其实是“红”,是“生态红利”。丹江口把绿色作为发展的主色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使生态成为丹江口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在产业发展上,丹江口把环保“第一审批权”作为“高压线”严格落实,近年来先后否决了22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
“高科技、绿色、节能、环保”是丹江口市招商引资的准则。该市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经济转型和资源循环利用,构建绿色新型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绿色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冶金、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绿色食品、高新技术“四大一新”产业集群,引进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一大批绿色工业相继落户。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兴田生物、凤源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86家;依托中国水都金字招牌,向王老吉、娃哈哈等一批国内知名饮料企业抛出橄榄枝,丹江口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天然饮用水和果汁饮料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该市还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清水行动”和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个镇、9个村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生态村命名;2个乡镇、19个村获得了十堰市级生态镇、生态村命名。
生态好,旅游旺。继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该市又整合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民间文化游、调水源头游、农业观光游、新型工业游等旅游线路12条,绿色旅游业蓬勃发展。
“把设施当景点,产业当景观,农村当景区来建设。”丹江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功文说,目前,丹江口城区以丹江大坝为景观主体,以贯穿城区的汉江干流为轴线,形成了4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公园和“一江两岸”景观带,“依山傍水、城河一体”的滨江景观城市形象初显。
移民畅享新生活
“湖北的移民看十堰,十堰的移民看郧县,郧县的移民看柳陂”,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南水北调移民外迁形势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3月25日,记者来到郧阳区柳陂镇卧龙岗社区(前身为柳陂镇舒家沟村)。漫步卧龙岗社区,千亩移民用地大棚林立,栋栋移民小楼崭新靓丽,社区道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建设得宽敞明亮。“江面碧波荡漾,路旁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山上硕果满园。”记者看到在卧龙岗社区发展规划中是这样描述2015年丹江口库区蓄水后该地未来发展景象。
安置社区内,每栋小楼面积都超过200平方米,家家还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车库。6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广场在绿树掩映下甚是气派,社区篮球场、LED电子屏、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垃圾桶等一应俱全。
“南水北调,村民人均土地由过去0.7亩减少至0.4亩。耕地减少了,但我们想办法提高土地产出。社区前面的土地就是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大概在今年10月可以投产,到时候移民就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 卧龙岗社区党支部李秀林介绍,卧龙岗社区将移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与中广核集团、东方日升郧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亿元兴建1200亩的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每亩土地收入比过去高得多,同时还可解决2000人就业。目前,卧龙岗社区已成为十堰市移民内安的样板工程,宛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同样令人欣慰的消息从千里之外的黄冈市团风县黄湖移民新区传来。今年36岁的李昌荣,住在新区郧阳村三组46号,二层小楼的面积达120平方米,水电气、宽带、有线设施齐全。她感慨道:“不仅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而且两口子都在家门口工作,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过得像城里人一样。”
此前,李昌荣居住在郧阳区安阳镇青龙村,丈夫是泥瓦匠,常年外出打工,她没有工作,主要在家里带孩子。而现在,除了经营好自家的一亩半地以外,丈夫骑摩托车十分钟就来到团风县城,和工友们一起装修房子,每天固定收入160元,每月可赚近5000元。她步行到新区里边电池厂上班,工资计件,多劳多得,每月收入2000元。7岁的儿子则到社区的黄湖小学读书,公公婆婆在家里做饭料理家务,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黄湖移民新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清一色的小洋楼,村里客运站、卫生室、警务室、健身广场、绿化景观样样齐全。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移民群众就业优先安置,创业得到大力支持……这是十堰市外迁移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