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媒体关注 >> 正文
[十堰日报]郧阳师专赴印度留学生陈德胜获“全印最佳成就人才奖”
时间:2013-12-26     来源:       作者:

2013年1月20日,在全印留学生交流会议上,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大使魏苇(右)亲切接见陈德胜。

2013年11月27日,陈德胜获“全印最佳成就人才奖”。

陈德胜正在准备12月底的博士论文答辩。

文/图 记者余杰 通讯员任自玲

2006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印度阿拉嘎帕大学就科研项目合作、人员交流、派学生出国学习等多项教育合作事项签订合作交流意向书,两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由此启动。通过层层考核,郧阳师专外语系0308班团支部书记陈德胜成为郧阳师专去印度留学的首批学生之一。国外生活学习的六年多时间里,陈德胜遵规守纪、勤奋好学,2013年11月27日,他在印度获 “全印最佳成就人才奖”,这是首位华人留学生在印度获此殊荣。

目前,陈德胜正在准备12月底的博士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他就会回国,将继续从事南亚事务和中印文化的研究工作。

父亲印象:

乖巧懂事好孩子

陈德胜生于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陈世斌告诉记者,陈德胜从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强。

“在学习上,我们很少为他操心。”陈世斌说,陈德胜从小学习习惯很好,每天放学回家总是先进自己的房间,做完作业后才出来吃饭。他的作业一般总是在1小时内完成,不仅快而且正确率高。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他的成绩都很优异。

陈德胜还热爱劳动。看见父母在忙农活,他会主动帮忙。插秧、收割麦子、脱谷子……陈德胜样样拿手。

2003年,陈德胜考入郧阳师专。大学生活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从不操心孩子学业的陈世斌这时却叮嘱陈德胜: “大学学习主要是靠自己,要刻苦,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父亲的激励下,陈德胜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学习,努力上进,一直坚持到现在。

“孩子刚去印度时,我们每天都操心他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学习好不好……”陈世斌说, “让我们放心的是,他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主动关心我们。节假日时给我们送来祝福,天气变化时提醒我们注意身体……”陈世斌告诉记者,看到儿子的不断成长,他和老伴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老师印象:

奋发向上好学生

作为从郧阳师专走出国门的学子,陈德胜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荣誉一度让他的老师们非常自豪。

“性格开朗、勤学上进、尊敬师长……”陈德胜的语法课老师曹勇面带笑容地说。曹勇告诉记者,陈德胜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每次上语法课时,曹勇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携带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这本词典近两公斤重,很多学生携带几次后就不能坚持了,而陈德胜每次上课都会带着这本词典。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上进的精神,不仅使他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也为他出国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曹勇老师说。

乐于助人、为人正直,是该校外语系和负责外事工作的张正平老师对陈德胜的评价。 “我们学校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选送一批学生去印度或其他国家留学。每一次被选送到印度的学生去之前都会与陈德胜联系。”张正平老师告诉记者,每一批初到印度的学生人生地不熟,陈德胜总是抽出时间尽力帮助他们,为他们办理护照签证、居住手续等,解决学习、生活等困难。

该校外语系主任陈梅老师说:“陈德胜的成绩,是郧阳师专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精神面貌的写照。”陈梅老师说,陈德胜在2005年入党,2006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2010年,陈德胜回到母校,为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场“留印之旅”讲座。他结合自己在印度留学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留学印度的感受和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留学的相关流程、国家对留学归国人员的优惠政策等,还对同学们的现场提问进行了解答。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陈德胜奋发向上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师生。

“他心系祖国,为中印双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心系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作出了榜样。他不仅是一名留学生,还是一位传播文化的使者。”陈梅老师说。

学友印象:

热心助人好 “大哥”

“陈德胜在我心里,首先是‘大哥’,其次才是同学、校友。”曾与陈德胜一起赴印度留学、现在市广播电视台上班的徐臣琛如是说。

徐臣琛告诉记者,在印度留学期间,因为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留学生们很不习惯,要想吃得可口就得自己做饭。 “每天的晚餐都是陈德胜下厨做,买菜、切菜到做菜他都做得很好。”徐臣琛说,印度的蔬菜通常就是茄子、西红柿、花菜三样,肉类就只有鸡肉和海鱼。面对品种单一的蔬菜,陈德胜不时地变换新花样,让徐臣琛和其他学友们一起沾光。

比陈德胜晚几年赴印度留学、现在宜昌市工作的裴静对陈德胜的评价始终离不开 “大哥”这两个字。“学弟学妹们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身在外地,有这样一位热心助人的大哥哥,真好!”裴静说。她还告诉记者,每年中秋和春节期间,陈德胜都会把中国留学生和当地的华人华侨组织起来举行庆祝活动,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增进友情的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华人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记者印象:

吃苦耐劳好男儿

陈德胜于2007年获得印度阿拉嘎帕大学英语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至2013年,陈德胜又考入印度巴拉蒂尔大学继续深造,于2009年12月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考取该校英语哲学博士。

目前,陈德胜是全印中国留学生会常务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会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主要联络人,中央印度语言研究所(CIIL)研究人员,印度泰米尔语言文化类研究首席专家。

对于陈德胜来说,他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可谁知道,光环的背后却有着很多艰辛。 “来到这里,首先是在生活上不习惯,两地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其次是语言、文化的差异,学习压力大。面对饮食差异我就自己动手做饭;在学习上,我就咬紧牙关,努力往前赶,不让自己掉队。”陈德胜告诉记者,印度每天上课时间是上午10点至中午1点,下午2点至5点,这段时间恰好是印度气温最高的时候,每节课时间是1个小时,课间休息时间很短,老师都是全英文授课,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差,不努力就很容易掉队。学校的考试次数也很多,每次考试题量很大而且都是全英文答卷,如果英语功底不扎实就很难把题答完。为了在学习上不落后,他每天早上七点都会准时收听当地英文广播,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听完后又大声朗读英语文章练习口语。深夜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在伏案温习当天的知识。

在潜心钻研学问的同时,陈德胜还一直从事中印文化的研究。在印度的6年多时间里,陈德胜始终勤奋学习、认真做事。“低调做人,高调做学问”的他先后发表了《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武当功夫和少林功夫》、《中国科幻小说自我拯救——从宏观上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发展趋势》等8篇论文,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11月27日,经印度ALLINDIA ACHIEVERSAWARDCONFERENCE(全印成就奖会议)委员会审议通过,陈德胜被授予 “全印最佳成就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