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内动态 >> 媒体关注 >> 正文
[人民网]杨郧生:高校要自觉践行文化育人
时间:2012-07-18     来源:       作者: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包涵,相互依存,而且互为手段与目的。一方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传递与选择文化,还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另一方面,教育更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文化为教育提供灵魂和血脉支撑。因此,文化育人的思想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纵观当前的高等教育,各个高校在文化育人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不一,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重知识传播,轻人文关怀。很多高校把智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片面地将专业教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培养学生被狭隘地理解为专业知识灌输,掌握知识的多少被当做评判人才的唯一尺度。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被束之高阁。其二,重制度约束,轻人格建构。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高校往往注重制定种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没有把学生当做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营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文化育人氛围,只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不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做。其三,重课堂教学,轻行为养成。在这种强力导向的左右下,学生课堂之外、校园之外的活动便淡出了教育者的视野,尤其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普遍缺失,这种现实不能不令我们深刻反思。

当前,高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理解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想,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在实施文化育人工作时,要以教育哲学和大文化的全景视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是多种文化形态相融合。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作用。高校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提升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应该成为高校办学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底蕴。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亲和力,与地方高校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培养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优秀的、特点鲜明的大学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境界提升和人格塑造,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独特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二是多种文化板块相贯通。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等不同文化层面的长处,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高校具有精神文化传播和创造的独特优势,要发掘、利用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采取课堂和课外的多种途径,促使他们形成理想人格。高校建设先进的制度文化,一方面能够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法纪观念、集体意识和理性思维。在物质文化层面,高校要特别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三是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相衔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传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但这远远不是文化育人的全部内涵。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应该是文化意识与文化实践紧密衔接、相互渗透的过程。通过正确理论指导下的丰富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建设,使学生对自身获取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充分“内化”、“主体化”,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养成德行操守的良好习惯。文化育人不等于理论与知识的灌输,而应注重在日常教育与影响的点点滴滴和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知识积淀、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

高校实施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达成共识、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大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全社会均应增强文化育人的自觉与自信。文化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真正实现新时期特定的育人目标。(作者系湖北郧阳师专党委书记、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