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记者兰瑞文 纪枫波 图/均据大美十堰
35年后的十堰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堰在全国、全球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于今年年初启动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立足更宽视野看十堰,在更深层面确定城市定位,在更大格局明确十堰角色。1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设计单位编制十堰2049发展战略暨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初步方案的有关情况汇报。与会市四大家领导和各县(市、区)、市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十堰2049”展开“头脑风暴”,大家见仁见智,提出意见建议,共绘美好蓝图。
远景目标
生态十堰 人文十堰 新经济十堰
2049年十堰城市愿景:一个拥有更加优美的山水环境、更富魅力的人文空间、更加开放的新经济载体、更富品质的宜居生活,具有独特地域个性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家园。
十堰城市功能:生态崛起示范地、国际旅游目的地、道家文化传承地、新兴经济集聚地、宜居宜业新天地。
三大阶段
空间格局
“襄十宜”成长三角
规划提出,十堰可链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链接武西、郑万、运十宜三条交通廊道,构筑十堰、襄阳、宜昌成长三角。
“襄十宜”成长三角需要复合交通支撑。必须强化“十堰-襄阳-宜昌”联系,形成链接长江经济带与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转化三角,沟通武汉、宜昌与西安对接,形成湖北省更为开放的格局。
通过区域交通链接,打造枢纽城市。一是在襄渝铁路基础上增加支线“十堰-西安”的普铁,完善货运,配合西武高铁形成复合廊道;二是构建“十堰-神农架-襄阳”复合廊道,规划运十宜铁路,联系西武复合通道和沪汉蓉沿江复合通道;三是规划十堰-洛阳、荆安铁路、麻竹高速贯通,最终构建复合多向联系的交通廊道,实现区域互联互通。
产业升级
打造新兴经济集聚地
汽车2.0:个性化、订单化、智能化、云端化。未来十堰汽车产业实现由“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组织,严格有序的生产线生产”转变到主要生产高度个性化的汽车产品,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大大提高,智能化、柔性灵活的制造系统普遍采用。汽车产业沿武西汽车产业廊道集聚。
旅游2.0:打造国际旅游圈枢纽。西北—链接西安国际化;东北—链接洛阳文化旅游圈;南部—链接两山(武当山、神农架)与两江(长江、汉江)。游客以度假休闲、健康疗养为主,消费以非景点经济为主,延伸服务体验。
农业2.0:休闲化、复合化、高端订制化。1+2+3的复合化第六产业模式,生产以机械化、规模化为主,产业以休闲化、特色化、高端订制化为主。
服务2.0:全球化、智能化、虚拟化。形成自身完整的产业链,服务对象全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虚拟化、外包化。
新经济1.0:关注创新创业,关注“互联网+”。 全域风景——从有“生态”到有“风景”。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有风景的生态地区更受青睐。
发展战略
生态立市战略
生态目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核心水源区
坚持生态理念——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山体;结合自然,有序利用滨水岸线;融入自然,建设海绵城市。
提高生态品质——完善森林覆盖,从“片绿”到“全绿”;优化林业种植,发展碳汇经济;保护国家水源,发展高端水产业。
稳定生态格局——优化生态资源,稳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空间格局;确定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空间;构建郊野公园体系;“三层生态廊道”建设方式。
国家公园战略
核心旅游资源辨识:从小武当到大武当——武当仙山、丹江口水库、国家林区。
武当国家公园:面积约9800平方公里,结构为三环三线。武当仙山国家公园区——最文化的公园片区;丹江口水库国家公园区——最休闲的公园片区;高山林区国家公园区——最原生态的公园片区。
建设“一主两辅”3条风景铁路:快达、慢游、有风景。
空间分层战略
人口集中与产业集聚:人口向市区集中,合理控制山区和生态补偿地区人口规模——2030年城镇化率为70%,2049年城镇化率为75%,人口空间分布1/3在中心城区、1/3在县城和镇区、1/3在农村。
分向逐步脱贫,增加人均资源。异地脱贫:主要依托城镇化脱贫。本地脱贫:提高人均资源,向现代农业、加工业和旅游多元发展。
产业升级与廊道集聚。生产制造廊道集聚;依托外围县城,构建农业2.0核心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交通网络化,强化中心联系。构筑中心集聚的市域高速公路系统;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的畅达联系。
市域空间分层:生态——保护一大片;人文——做美一中片;新经济——集中一小片。
组合城市战略
中心城区坚持组合城市布局理念,轨道链接,融入山体,彰显文化。
发展方向:(区域服务)东联武当,(生产服务)北依汉江。国际职能东进,城市职能北上。
城市结构:T型组合城市——轨道链接的组合城市。十字型城市轨道+环湖风景小火车,链接景区与城区。稳定的交通和城市格局。
城市组团:十堰市区——有机疏散,文化更新(东西向:重塑百里车城,打造活力体验旅游线;南北向:整合城市服务核心,向北联系郧阳)。郧阳新城——弹性生长,汽车城2.0。武当道都——文化植入,精品引领。
家评说
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涂汉军
要坚持“既从众,更从贤”的原则,科学编制《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要进一步认清十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十堰在国家层面发展状况,十堰在湖北层面发展状况,十堰自身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土地承载能力以及生态发展状况,特别是要认清十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进一步把握未来十堰发展的趋势,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堰的可能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十堰发展的目标,生态、人文、新经济,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编制《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要上接“天线”,进一步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机遇,更好地促进十堰发展;更要下接“地气”,进一步符合十堰实际,做好“山”、“水”、“车”、“人”这四篇文章。依托武当仙山,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做强做优汽车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精准扶贫,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
弘扬优秀文化 铸造城市灵魂
郧阳师专党委副书记、校长 喻斌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充分立足十堰市情,在掌握十堰历史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十堰实际的战略构想,不仅着眼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正确走向,不断吸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更关注新的理论观点以及现代的价值观和国际通用标准,规划编制团队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劳动,同时也凝聚了十堰人民的集体智慧。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将生态、人文、新经济作为发展的总目标,符合十堰的实际。十堰的三大优势“山”、“水”、“车”,都是催生新经济的因素,“山”、“车”都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水”的文章还做得不足。21世纪以后,“水”战略会越来越重要。从长远战略来讲,《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中有关“水”战略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在生态人文话题中,涉及人文的还嫌不够。十堰要有现代化的产业,更要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生态建设上,一定要有传统文化作支撑。十堰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水”,不可虚化的精神财富是“文”,二者共同构成上善若水的城市灵魂。
尽早把战略性基础设施建好
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唐志永
作为本土的市规划设计院,我们深切地感悟十堰,热爱十堰。这是一座令人骄傲、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城市。面向未来,我们充满憧憬与向往,相信十堰将在全新的起点上,能以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和更广阔的视野来创新发展。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以“认知”开篇,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论证,初步确立了城乡发展目标,最后提出了未来基本发展方向和路径,为城乡未来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选择有方向性的加快发展,需要尽早把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向北、向东发展并不矛盾,实际上郧阳区、十堰主城区、武当山串连在一起是一个“L”型的发展主轴。建议加快高铁建设,把今年开工的汉十高铁向西安延伸对接,支持旅游等新经济产业发展;建议加快快速路建设,规划建设第二条滨江新区与主城联络路,同时把机场路延伸经六里坪至武当山,两条快速路合力支撑主城区向北向东发展;建议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规划建设北环路、三峡路,把城市环路建设好,使城市道路成网成环,真正形成环型加放射轴的路网结构,支撑主城区跨越发展。
孩子心中的十堰2049
35年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会是什么样?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由市规划局、市教育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联合开展的“我心中的‘十堰2049’美术比赛”也随即举办。小朋友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拿起画笔,畅想35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用画笔勾勒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美景。
坐飞机游武当,花城十堰、排氧气的汽车、梦幻河道、水下家园、智能教室……孩子们踊跃参与,展开丰富联想,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憧憬十堰2049,表达自己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大美十堰 东风61小学 张可昕
梦想十堰2049 东风44小学 刘嘉华
我乘飞机游武当 东风23小学 王洁蕊
(转载来源:秦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