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外资讯 >> 时政要闻 >> 正文
十堰: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时间:2011-12-11     来源:       作者:

市委书记陈天会看望企业研发人才。(资料图)

市长周霁慰问十堰日报社编辑记者。(资料图)

■黄五清 首席记者 卢家波

转型的十堰,求贤若渴;奋进的车城,海纳百川。

自2004年以来的7年间,十堰市已成功引进了734名硕士以上研究生,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212名硕士以上研究生科级干部,李东升、张苏两位海归博士入选湖北省首批“百人计划”。

这是十堰市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人才引领发展的一个缩影。

7年来,十堰人才发展的历程,跟着全国人才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伴随全市科学发展的鼓点奋力前行,刻划出破冰起步、渐次提速、全面发展的深深印痕……

党管人才的伟大实践

2004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冲锋号。7年多来,我市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深藏于鄂西北大山之中的十堰,日渐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集聚之地,人才创业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十堰发展的出路在转型,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人才,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开发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市委书记陈天会说。

市委建立了党委常委会研究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都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为加强对人才工作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谋划,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调研,下基层、到一线、访专家,找症结、查原因、问计策,着眼于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发出了人才工作率先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动员令,描绘了我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2005年开始,我市就建立了1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奖励优秀人才和支持其创新创业。2011年市政府又按照每年不低于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的标准,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每年都制订人才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考核,形成了统分结合、上下联动、任务明确、分工负责的落实机制。

“一把手”亲自抓人才队伍建设,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贻误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已成为全市的共识。全市人才工作的激情已经点燃,人才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人才强市的行动纲领

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跨越发展,人才是引擎。市长周霁说,“只有抢占人才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作为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来抓,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统筹谋划和宏观指导水平,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

人才发展,规划先行。围绕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规划,2004年7月,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和4个配套政策文件,在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强化制度保障。

7年多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健全制度作为人才工作根本性、长期性任务来抓,着眼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分别制定实施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有力提高了人才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1年6月,全市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又正式颁布实施。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规划,它对全市人才工作提出了方向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要求,形成了市县衔接、行业贯通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成为新时期全市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

以规划的刚性指导,推动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我市又配套制定了《5151武当人才支持计划》,提出了入选国家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5名左右、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的创新创业人才10名左右、引进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名、自主培育不同类型的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人才100名的“5151”战略目标,形成了高层次创新创一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集合。

特色品牌的磁场效应

创新是人才工作不竭的动力源泉。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切实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我市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7年多来,全市人才工作的发展历程,无不闪动着智慧的光芒,无不涌流着人才的创造源泉,人才工作特色品牌不断擦亮,在荆楚大地享誉盛名,成为全省人才工作的一面旗帜。

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大力实施“人才新政”。一方面,开辟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突破编制限额,直接办理手续。另一方面,建立了“柔性引才”工作平台,与武汉地区12所重点高校开展市校共建,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智力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三大“柔性”工作平台,主动接受高校人才和智力资源的辐射。

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上,组建了人才协会。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方式方法,在全省地市州率先成立了人才协会,吸纳个人会员520人、团体会员58个,组织开展了20余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以及协会会员“下基层进企业”、“挂县连乡带村”、“博士沙龙”、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在破解制约人才发展政策壁垒上,建立了“人才特区”。我市选择在武当山特区和十堰经济开发区开展了“人才特区”建设试点,重点围绕人才服务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十堰经济开发区面向全国招聘了10余名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建立了5个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武当山特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一批旅游、文物管理等方面的专家担任职能局的副局长,聘请了张纪中、于丹等20多位知名人士担任艺术总监、形象大使,形成了区域人才发展特色。

在人才的评价激励上,实行了社会化评选。我市设立了“十堰市优秀人才奖”,对杰出人才给予了最高10万元重奖;新设了“车城英才”奖项,专门奖励青年才俊;对2618名在东风公司工作30年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车城建设功臣”荣誉称号,每人颁发纯银奖牌一枚;评选表彰十佳公务员、十大杰出青年、十大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方式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实行“开放式推荐、开放式评审、开放式宣传”,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更加浓厚。

“十堰人才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成绩突出”。这是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对我市的评价与褒奖。

以用为本的生动诠释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我市着眼于使人才创新有机会、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着力构建“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良好工作格局。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为人才服务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定期对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努力改善他们在学习培训、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住房生活等条件,千方百计排忧解难,倾心竭力当好人才的“娘家和后勤部”。

坚持“借智登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先后有27位院士、349位专家来我市进行了咨询考察和项目指导,提出了“南北携手共建国家级生态经济综合改革实验区”等90多条宝贵的意见建议。市政府聘请了邓子新、刘昌明2位院士作为特别顾问。

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开通了“人才服务直通车”,对科技副县(市、区)长实行县际之间交流共享,着力打造纵向带动、横向联合的人才资源团队。组织开展“健康送专家”

活动,每年组织优秀人才免费体检,对有突出贡献的外籍人才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竞相汇聚十堰。

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十堰华昌达机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等一批优秀团队被评为“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围绕实施“双亿工程”,与大中专院校建立了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市校联合开展项目研发,已有2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人才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着眼于建立一支扎根基层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累计培训实用人才1.3万人次,丹江口和郧县的基地被命名为首批“省级示范基地”。全市每年表彰50名农村实用拔尖人才,每人发放学习资料费1000元。投入995万元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大力扶持学员返乡回村创业发展,全市已有1887名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上了大学,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农村储备了一批留得住的后备人才。

百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伴随着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脚步,十堰必将成为区域性人才高地,车城必将向世人展示出一幅人才辈出、跨越腾飞的恢弘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