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普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必经之路。虽然国际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甚至有很大的争议,但“学前教育的质量标准不是学术性标准,而在于能否为幼儿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培养基本的理念与能力”已成共识。
学前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质量标准不同,但落脚点都是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主体,要发展整合的课程,为儿童创设良好、丰富的活动环境,把游戏当作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开展发展性取向的幼儿教育评价等。可见,我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已不再定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品质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为儿童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学前教育质量也不再被仅仅认为是机构内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充足的资金、合格的员工资历、有计划的人员培训、合理的班级规模、科学的课程实施和评估制度等。
但在实践中,从价值导向上来看,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也波及到了学前教育。相当多的幼儿园教育中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主,这在农村幼儿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我国的学前教育准入标准过低,相当多的幼教机构设备简陋,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民办幼儿园虽发展迅速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真正理解与把握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有一个良好的起点与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现代的?这里,需要强调两个观念:
首先,从教育对象来说,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理解应持有这样的观点,即质量评估的对象应是面向所有儿童的、普惠的教育,而非部分的、精英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与人性的公民,它的终极目标便是人格的完善与人性的发展。因此,教育总是首先考虑如何尽可能地惠及所有的民众,学前教育亦是如此。当我们思考学前教育的质量内涵时,当我们准备运用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时,我们不能只从培养少数“精英儿童"的角度,而应从惠及所有儿童生长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其次,从教育目的来说,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理解应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最先接受的教育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相应地有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特点与要求。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拥有快乐童年也是他们的权利。对儿童来说,学前教育的过程不仅应该是幸福快乐的,更要赋予儿童智慧,使他们拥有追求未来的幸福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此,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衡量不能以开设兴趣班的多少、各种学习技能测量的高低、所传授的知识量的大小、教学难度的深浅等作为标准。这是我们在考量学前教育质量时应清醒认识到的。(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