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大学生在采访村民。商轩 摄
浙江40多个在校生一年走访10个省份的千余乡村,了解大学生村官的酸甜苦辣
40多个在校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校园之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足迹踏遍浙江、四川、江苏、福建、湖南、内蒙古等6个省份,上海、北京、重庆、天津等4个直辖市的1260个乡村,走访大学生村官、乡镇领导、村民等,从体制入手,发布了《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的报告。报告对于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建议,因其思想超前、富有创造性,得到了浙江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被该省作为政策参考依据,部分提议已被采纳并在省内试行。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热点问题。这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对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同时,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推进过程中,其本身依然有许多内容处在探索的阶段,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浙江工商大学的调研团队这样概括调研的初衷。
我们更有底气去说,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问题了
“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学生村官的不一样,他们像是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了很多岁月的人。由于乡村当地的复杂性,一年的村官生涯后,他们对社会的观点、对人情世故的看法是很特殊的。”调研团队负责人、该校公共事业管理0702班学生陈震聃说,和大学生村官的接触,让自己有很大的感触。
“在去年寒假的集中调查中,每天时间一到,42名调查员通过飞信把反馈信息发给我。”陈震聃看着电脑上跳出来的大量信息窗口,对大学生村官体制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强烈的使命感触动了他的神经,促使他立即行动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学生村官的真实生活状况反映出来。
另外一名调研团队负责人、公共事业管理0601班学生茅婕云认为:“对大学生来说,在乡村当一年村官的成长,要比在城市一年的成长多多了。”
他们发现,考核机制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机制缺效果三项突出问题,给大学生村官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上岗前的培训,有的地区是7天,有的是3天,有的则是直接上岗。简单的培训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新任大学生村官迅速掌握村务的处理方法。往往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大学生村官才能在陌生的农村环境中摸透村民情况、树立起威望、掌握好处理事情的技巧,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而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不便,让大学生村官在重回城市新工作岗位时面临竞争力缺乏的问题。一部分地区的财政紧缺,也容易让大学生村官难以安心工作。
“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不完善。”调研团队成员、法学专业0604班学生蒋人杰讲述了其中的一个例子,落户浙江某村的村官小张,向所驻村村委报到后,工作了一星期,也不见有谁给他安排任务,或者有什么约束制度,小张借着双休日跑回老家,就给村长打了个电话,告之“我得在家复习迎接考试”,没想到村长爽快地答应了,“这儿没什么事,你就忙你的吧,好好复习,好好考试”。一次“试水”成功,从此,小张不想去村子的时候,就编个理由,一失踪就是好多天,而且,失踪的频率越来越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大部分是文科生,少有农、林、工科或者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加盟,这也给大学生村官真正融入小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陈震聃说,在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时候,并没有专业上的要求,一介文科书生走进农村,几乎没有任何专业优势可以体现。于是,他们的工作更多的就是日常琐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顶岗,扮演着“政府机关文秘”的角色,与当初“到基层闯荡一番”的远大志向相去甚远,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再加上现在有发达的信息交流渠道,大学生村官们也时时与外界的同学、朋友保持着联系,了解他们的动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动摇自己当初的决定。“大学生村官跟其他乡镇干部做的工作相差不大,但是待遇上有天壤之别,社会上也有人把他们看成临时工,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很难长期对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陈震聃说。
当然,这里也有需要大学生村官自身努力的因素。陈震聃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姓潘的女孩,对于自己的文秘工作没有怨言,日复一日地做着写材料、跑腿、解决邻里矛盾的工作。就是这个小个子女孩,以自己在大学里所接受的现代思想影响着山村里淳朴的村民,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村里人有啥事都乐意跟她谈。
问卷调查在发放之初,曾经遇到一些大学生村官的不理解,有被当作是别有用心的暗访,也有被误认为要套取信息谋求利益。当调查员耐心阐明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意图之后,最终大学生村官都热情地接待了调查员,认真填写调查问卷之余,一再嘱托调查员,“要把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都反映出来”。
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之外,民选村官和村民的问卷调查使得数据来源不局限于大学生村官本身,调研学生们能从整体环境观察农村现状,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让参与调研的学生感触最深的,是地方经济基础与大学生村官的幸福指数关联性的问题。以对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温州市和欠发达地区丽水市的调查统计为例,据政府统计,在不扣除当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前提下,2008年温州市人均收入为26172元,而丽水市人均收入为19878元。但是在丽水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对现有工作状况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大学生村官占调查总人数的68.6%,温州只占到受访者的27.5%;而从对目前待遇的满意度看,温州市大学生村官持很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2.5%,而该数据在丽水地区却是37.8%。同时显示,在丽水地区,原有的村官和村民表示对大学生村官非常欢迎和比较欢迎的比例达到了85.7%,而在温州地区该比例只有52.4%。在家人支持度方面,丽水地区大学生村官家人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比例达到87.6%,而温州地区只有46.2%。
“一般认为,对于待遇的满意度和家人支持度等应该与当地的收入成正比,而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温州和丽水这两个地区,表现出来的数据却是相反的状况。”陈震聃讲述了调查得来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与生活物价水平的关系是影响满意度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从原有村官和村民的支持度可以看出,丽水地区的村官和村民更加欢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大学生村官们更能得到支持,做好工作,因此更能享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更容易呆得住,干得好。
“当然,从涉及省份之多,规模之大,数据之翔实来说,”陈震聃说,“这可能是学生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调查,我们也更有底气去说,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问题了。”
要推进这项工作的长期化,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定位
从正式调查到形成初稿,共221天,初稿完成后,三易其稿。
临近期末考试,他们依然不断通宵讨论分析。茅婕云说,在大规模调查后,他们不断搜集各种信息,查阅文献,联系相关专家、学者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诸多帮助。那一段时间,“大学生村官”是他们眼中最高频的词语,与之有关的新闻和评论是他们每天最关注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分析问题,到从那个角度分析问题,我们以每天发现一个新问题的速度,逐步形成自己系统的认识。”茅婕云说。
“我们对调研报告的思路是这样的。”陈震聃回忆说:“首先,分析调查数据,查阅文件资料,运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统计,从面上寻找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之后,再进行问题的综合阐述,然后从机制建设、法规完善的角度出发,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案。”
今年年初,陈震聃他们初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七大创新、五项深化、四层联动”的十九项建议。例如:赋予大学生村官“农村企业执行官”的新概念、推出村官不同乡镇之间合理“内流”、增设村官导师制等七大创新建议;改革培训机制等五项内容;从政府、乡镇、高校、大学生村官四个层次建立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等。
所谓“农村企业执行官”,是指鼓励大学生村官带着项目和资金走进农村,带动村民合作、共同摸索、共同致富的一种模式。提出这样一种建议,源于陈震聃的家庭背景。陈的父亲是一位多年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老同志,深知资金对于创业者的重要性和农村金融的运作模式。“有了资金和项目,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也就意味着有了目标和动力,创造了事业留人的环境条件。”当然,调研组的学生们也在担忧,“这毕竟涉及资金的问题,能不能成功,还与个人能力等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只是提出一个美好设想和建议。”
调研组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大学生村官在不同乡镇之间合理“内流”。这一建议目前已经在浙江省部分地区试点了。这里所谓的流动,并不是人员的流动,而是指知识层面的流动。术业有专攻,出身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也是各有所长,调研组建议大学生村官们团队作战,发挥合作互助的精神,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例如在丽水,有一位学医学的村官,在推进村里新一轮医保工作的时候显示了明显的专业服人的特点,在做好本村工作的同时,他也受邀到周边村里做动员工作,以专业思想的权威,说服村民们尽早地参与医保,也实现了大学生村官的互助。“同仁们互帮互助,实现专业优势的最大化,是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途径。”调研组成员、行政管理专业0701班学生徐婧认为。
以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做基础,陈震聃他们提出了七大创新,积极开创大学生村官计划新局面;五项深化,全面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四层联动,建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的建议。“争取推动四层联动,建立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是我们项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陈震聃说。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没有明确分工甚至没有明确身份的尴尬处境,调研组还提出了“要完善国家法规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健康发展”的建议。他们认为,要推进大学生村官这一项工作的长期化,必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授之以尚方宝剑,方可促使其有施展的空间。“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一种环境,让大学生村官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背后有母校师生、有全社会的支撑。”陈震聃努力描绘着大学生村官发展的美好前景,他建议,从学校层面,应该与农村基层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搭建大学生农村实践平台,开展高校下乡活动,鼓励在校大学生走进农村、发现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而对于基层镇村,应努力加强乡镇软件投入,营造村官基层归属感,以情留人;增强村官责任意识,实现大学生村官自身价值。
有些建议已经被政府采纳,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
这份报告因为选题切合当前的实际工作,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从调研团队在北京参加挑战杯比赛时的遭遇,或许能看出这个特等奖的必然性:同样进行大学生村官问题调研的团队有5支,分别从扎根农村、培训、乡土文化、就业分析大学生村官问题等方面入手,无一例外地受到专家组的仔细询问,因为陈震聃他们提出的建议具有创造性而获殊荣。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村官,近日刚刚推出新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社会对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研究和关注也在持续升温。
“但是我们更想作一些理性的思考。”陈震聃说,“现在,我们已经接到了不少邀请,要给学生作报告,讲述大学生村官问题的调研情况。”新一轮的就业工作又要开始了,新一轮的村官招聘工作也要启动了,面对一些盲目跟风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同学,他们不免有些担心。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我该怎样去开展我的工作,我有一些什么样的优势,这些都是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这是我作为一名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基于大量的调研给予同学们的建议。”陈震聃说,他们团队提出的建议已经部分地被政府采纳并开始试点运行,“而能够从时间纵深的角度关注建议试行地区的变化情况,用经济学模型继续深入调查大学生村官问题,却是我们最大的期待。”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9月,作为浙江全省的领先,温州苍南县推行“四优”,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管理、使用,避免“一派了之”,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一是注重选拔,确保源头优,在选拔标准上坚持“四优先”原则,特别强调所学专业与本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优先录用;二是加强培训,确保能力优,开展大学生村官上岗前集中培训,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现场观摩,对农村基层工作实务进行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们尽快熟悉、适应新的环境,同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与大学生村官实行一对一辅导,联片领导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导师”,村党支部书记为“工作导师”,专职农村工作指导员为“生活导师”;三是完善机制,确保管理优,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请销假、例会、目标责任管理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四是突出激励,确保待遇优,把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报酬统一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解除后顾之忧。
就在采访时,又传来喜讯:在浙江省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有望进乡镇领导班子。部分地区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提出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所在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安排工作岗位;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全面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作为村(社区)领导班子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并积极推荐参加村(社区)换届选举。
“调研报告已经被浙江省省委组织部作为政策参考依据,渐渐地推出一些新的举措,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调研组指导老师郑苏法说,“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走进新农村、服务新农村。”
【调查者说】
村官大洪:“先替我保守致富秘密”
■调研组学生 茅婕云
采访大洪的时候,已接近年末。进门的时候,他正忙着整理办公室资料,一抬头看见我,疑惑地问:“找哪位?”我笑着说明由来,他自言自语道:“我说呢,村里哪来个不认识的小姑娘。”
大洪算是个比较健谈的人,所以访谈进行得很顺利。我了解到,他并不是本村人,来这个村任职已有两年多,算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老人”了,他开玩笑说,村子里没他不认识的“活物”。
“毕业之后先在企业里做过,老板挺喜欢我的,在他打算升我职的时候,我炒了他鱿鱼。”他给我倒了杯热水,“就总觉得差点什么,所以就跑到这里来了。”他告诉我,村里人非常欢迎他,挺愿意找他帮忙的,“其实村民们找我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有时候,我饭吃了一半,会有家长领着孩子来找我问作业题目。”
他刚来到村里的时候,听到过村民的异议,他们觉得一个大学生到农村来工作,肯定是成绩不好又找不到工作的。说到这,他有点激动:“我在学校的时候,是个学生干部,那也算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啊。”尔后他笑笑,“不过,这两年好多了,村民的想法有些改变了,我后面进来的那些村官基本上没这种感觉了。”
临走前,大洪告诉我,他正和村里的几个“草根精英”联合搞些小投资。如果做得成功,他想带领村民一起做,也算是在任职期间“小有政绩”了,但目前还在起步阶段,还没发动村民,所以让我先替他保密。
村官小孙:写小说反映村官生活
■调研组学生 徐婧
在调研的众多大学生村官中,有一位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小孙让我印象深刻。他性格很豪爽,每次热烈的谈论让我感受到他饱满的热情,这种热情,有一般大学生所没有的心系农村的激情。他把这种深情播撒在乡村,也寄托在他写的一部反映大学生村官生活的长篇小说里。
小说介绍了一群壮志青年告别了原本熟悉的亲友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海边小县城,深入基层开始锻炼,他们俯下身来,接受理想与现实冲突带来的考验,经历了初到迷茫、酒桌交际、安排分配、人员借调、工资风波、先进评选等一系列事件,最终回到了现实。小说里的村官有很多人选择考公务员,但也有很多人选择留在了自己挚爱的这片土地上。
说起现在的工作状态,他有些矛盾。既想投身农村建设的工作,又担心自己两三年后的出路问题。用他创作的小说中的话说:“当初群情激昂,兴奋异常,和当年的插队知青相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农村的广阔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们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是缺少理论实践,需要在农村基层继续磨炼。”
他说,他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情愫,要是有更多的政策措施做保障,那么他们能在农村的土地上更充分地挥洒热血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