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有人起疑:三国时期,对联这种文体还不流行嘛,又何有联趣之说?的确,按照联界权威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对联直到五代时期才开始出现。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本文所谓的三国对联,其实指的是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和背景的对联。由于其中经常杂有典故、谐音和嵌字等技巧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联句妙趣横生。且看一比出句:
清朝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据说清代乾隆大学士纪晓岚有“联霸”之称,任何联到他手上都能堪破,传闻有一天他妻子出了此上联考他,结果纪大学士终其一生也未应下。依在下看来,该出句的场景似乎受到“等灯登阁各攻书”一句的启发,只不过一个是月亮从屋外照到窗内,一个是灯笼从房内透出窗外罢了,联句的成功之处在于都是应景之作,源于生活而又入情入理,将诸葛亮的名和字巧妙地镶嵌其中,通观整句简单、明了、自然。这一出句的技巧仅仅是在人名上做文章,还谈不上用典。下面再看一句:
该出句在民间流传已久,说的是“隆中对”的掌故,将诸葛亮比作可怜兮兮的“笼鸟”,又巧妙地将关、张的名字镶嵌其中,表达了“三顾”的诚意,却唯独没有提到刘备,或许是好事者设想刘备与诸葛亮调侃的应景之作,像这样一气呵成、自然顺畅的叙事联是很少见的,至今无有工对。有趣的是,有的联作用的是三国的典,却嵌了现代人的名字。且看:
此出句是网络对联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联作之一,作者已不可考,然而影响很大。孙刘联盟促成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败北对孙刘两家意义重大,双方自然高兴。该联的趣味性吸引了诸多联友应对,其中不乏上好之作。比如:汉高祖侯封洛阳,萧红、韩寒,说的是汉高祖在洛阳封侯,萧何得到重用,大红大紫,韩信却受到猜忌由王爵降为侯爵。又有刘豫州马跃檀溪、晓凤雏、成伏龙;姜伯约将出歧山,韦唯魏危、吴京惊等等,使得上下联相映成趣。然而,嵌字、谐音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技巧,对联技巧的真正出彩之处往往是“意境”上的巧妙。2001年左右笔者在网上接触过一些成功的出句:
这两个出句都是运用了“语义别解”的技巧,进而形成“一语双关”。前者将刘、关、张的名字省嵌入联,字面意思是在讽喻豆腐作坊经营不善,若加上典故则意指关、张死掉也有刘备的责任;后者也是运用了这种技巧,茅塞顿开一是指诸葛亮对“三顾”的态度(打开茅庐的门迎接),一是指刘备听了诸葛亮“隆中对”一番高论之后对天下大势和自己的战略部署有了清晰的认识。类似的对子还有“白衣渡江,蒙混过关”(说的是吕蒙、关羽)。技巧对的更高境界是哲意联,赏析这类对子就需要智慧审美了。
字面意为:水军都督在陆地上作战往往就会“逊色”多了;另外,陆逊的确是东吴继任周瑜的水军都督。双关联句隐含了“水、陆”的矛盾。
这是笔者的一个出句。该句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典故。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是东吴“水”军都督,而且都采用了“火”攻战术,可谓水火即济、辩证统一。有的联友更善于从偶然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必然性的东西。如今年的一个联句:
出句:先借箭,再借风,又借州,借力而行成相道(夜雨无声)
对句:看走眼,玩走火,难走人,走投无路是帝国(飞来石)
出句实际上是在赞扬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对句说的是美国怀疑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为看走眼,炸死炸伤无数无辜平民百姓和妇女儿童是为玩走火,撤军丢脸留则丢人是为难走人,然而终归不如出句自然天成。
由此可见,对联以其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情言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起初脱胎于实用性很强的“春联”,后来成了满足文人骚客精神需求的玩味品,应当说是时代进步的反映。它起于五代而盛于明清,随着楹联创作深入民间、融入百姓生活,尤其是民末清初大量讽喻联创作的出现,对联这种文体所承载的社会功用就越来越重要。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我们老祖宗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当代大学生应当珍惜、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