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如诗如歌的千古沧浪遗址(第257期2008年9月15日)
时间:2009-10-25     来源:       作者:张昌来 电子版

“沧浪绿水”为古均州八景之首。沧浪、沧浪亭,都因2700前东方圣人孔子曾游历此处听到孺子之歌而相继命名。

“沧浪”一名,根据各自传说的沧浪有五处之多。一在山东省峄山,其余四处则皆在楚地。即武昌兴国州(阳新县)、常德龙阳县、安陆沔阳州、襄阳均州(现丹江口市)之沧浪洲。究竟哪一处是真正孔子游历之地呢?经查阅诸多历史文献,均州之沧浪史实最为充足。

均州为鄂西北的一座重镇,东北紧临汉水,南望武当仙山。秦代为武当县,此后名称与隶属都几经更改。明成化元年(1465年),均州隶属襄阳府,清沿袭之,然这座不大的州城却有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地理著作,2500年前战国的《禹贡》中说:“漾东流为汉,折而又东为沧浪水。”“沧浪去太和山(武当山)百里,其水(即汉水)源出陕西嶓垅。”

据《均州志》记载:“汉水发源处是在陕西、甘肃两省相交之嶓冢山。它起初流域称为‘漾水’,再朝东流到陕西汉中府南郑县叫做‘汉水’。”《书经》里禹贡篇上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东流至远河滩交入均州境界,又稍下行,就是“沧浪洲”。

椐《史记·夏本纪》载:“汉江上游,均水之间有沧浪洲,水曰沧浪水。”《水经注》说:“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叫‘沧浪洲’。”水到这里形成停汇深寂的状况,显出碧绿鲜洁的景色,为汉水诸名胜的第一。

清代舆地学家胡渭说:“沧浪者是形容水的颜色。”《襄阳县志》说:“汉水重浊与黄河相似,从均州以下水就清了,所以称作‘沧浪水’。”《书经》里禹贡篇又说:“沧浪去太和山百里,则指均之沧浪言也。”

《均州志》又载:“水至此汇渟渊寂,若池沼然。四时唯夏涨时,是黄流扰漫,非其本色,至霜露泬漻之际,色若结绿,纹如湘簟,较之他水百倍澄鲜。或曰‘山树阴翳翠添,江色此怡。’沧浪之真景无比,爰即事书之,以为胜览者之助云尔。”

名山秀水珠联璧合,造就了一幅三千平方公里壮美的丹青画卷。《孟子·离娄》记述孔子周游列国时,路经沧浪洲。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孟子》一书中记载的这段史话,使得“汉江诸名胜首称”的沧浪水名声大噪。后人在均州城对岸约三华里的江边悬崖峭壁之上修建“沧浪亭”一座,为游人观景赋诗和悠闲提供了上佳处所。故历代高士、文人墨客,在这里刻石为记、修亭、建殿、立碑,写下了诗词歌赋百余篇,再现当年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邑人贾品三《正月望九日游沧浪分咏》曰:危亭高耸乱之巅,孺子歌曾石上镌。绿水潆洄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

清人沈吉庵《正月十九日游沧浪亭》曰: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波光逗绿山围黛,竹坞留青谷啸风。春暖鱼游金镜里,昼长人醉小楼中。虚窗四壁开生面,盈耳歌声听始终。

叶向梅《正月十九日游沧浪亭》诗曰:步出东城门,流观沧浪景。有亭俯汉江,苍翠来山岭。

周凯《沧浪亭》有曰: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浪水之水清且泚,沧浪之亭在中沚。

佚名《泊沧浪》又有:沧浪濯缨仍濯足,我来启蓬唯濯心。高歌孺子不可作,远放灵均何处寻。

《均州志》卷十四,古迹篇又记载:“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汉江。”郦道元认为:孔子听歌处在均州,今有“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刻于崖石。屈原中年来过汉北,喻斌教授考证认为:“大约应在堵河入汉水处。《渔父》中屈原写到了著名的《沧浪歌》,且是听到渔父唱的”。《水经注》於此载:“渔夫沧浪之歌。”康熙初,钱塘人沈冠曾在此题诗曰: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贡。澄潭浮鸭绿,映壁妒雅青。云树萦高岸,蒹葭靡晚汀。濯缨千古事,渔唱若为听。

康熙中,知州王民山皋修《太和山志》谓:“孺子歌所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恐亦不足为确论。按此亭去沧浪洲不四十里,而去州城仅三里,当为置州后所建,居沧浪之水下流,以为州人凭眺佳境耳。”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均州拔贡生王家驹,在沧浪亭建立“兰心诗社”。成员有秀才、地方画家、州吏、武当道长,他们抒写性灵,吟风啸月,随时赋景,往来酬唱,其诗365首,描绘了均州城乡、武当等地的风物人情。

该遗址部分淹没前,山上摩崖、石刻、碑记,有秦篆、魏隶、唐楷等各体。“沧浪”二大字秦篆石碣,苍古如千岁仙翁,为(音:险胆,意为荫)先生书。又“沧浪”刻于石壁高处,还有“孺子歌处”、“沧浪适情”刻于前石壁上。“碧云”、“拱极”刻于沧浪亭左右,字高一米多,南对武当,是春秋以来历代留迹。岩头有两座石塔,叫金塔、银塔。

亭前有南宋石刻“嘉定丁丑(1217年)后清明三日,郡太守应谦之、亨甫……饮于沧浪亭……”,之后明朝留迹多在沧浪亭右石壁。“明洪武甲戊(1394年)春三月吉日”之石刻记述:李伯谅将军与弟仲婿、文中谭将军、镇抚康仁等会同游沧浪,泛舟峭壁下,抚琴咏诗之事。又有明朝嘉靖年李芳撰写的“沧浪碑记”,明万历年岑南梁岳的“元览”石碣在凭虚亭后。

田野考古表明,保存最完整的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新修沧浪东山碑记”(现在沧浪亭遗址后灌木丛中)。碑文追述:“均州城东半里许,阻水为河,名曰沧浪。即神禹所导汉之下流,孔子所谓孺子歌处。”接着记述:“武当提督柳春池于隆庆乙已(1569年)扩建沧浪东山事。”僻地120丈,建正殿“北极殿”三间,两翼“沧浪精舍”六间,三门三间、碑亭两座、石牌坊一座,坊额刻“玉冤晴云”(现仅遗下石牌坊,倒下断裂于原地,房舍尽无)。当时诗中描绘的“山色青葱连绿水……(后句应为“波光澄澈荡新楼。”见清·朱琪《秋日游沧浪》)。“石壁嶙峋江嵌绿,蹬台曲折路通幽。”“绝壁亭光依砌立,澄潭山影带舟流。”(清·钟岳灵《题新成沧浪亭》诗中其三之三四句和其五中的三四句)等景象还依稀可见。据老人们回忆,亭的外形与城内魁星楼相似,远远望去,重檐翘角。高约五米,上三层,下一层。

按历史与传说,此地是大禹疏导汉水流向处;孔子听到孺子歌处;屈原在汉北遇渔夫处;陈世美读书处;清道光年武当道士与文人墨客建“兰心诗社”之地。近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开工,大坝加高后,千古沧浪遗址将淹没在水下,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存于水底,不由得让人深感惋惜。正如清人蔡作梅所云:沧浪旧地今如何?绿水澄鲜漾碧波。自是欲归归未得,行云反觉送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