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均州城外汉江边,有一处风景绝佳之地,名叫沧浪绿水,传说这就是当年孔子听歌之处。其真相如何,我们有必要作一番考辨。
孔子是鲁国人,他一生坎坷,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收徒讲学。在他55岁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63岁的时候,他到了陈国和蔡国交界的一个叫负函的地方,被当地人包围起来,粮食快完,进退两难。这时,他想起了楚昭王,负函离楚国不远,楚昭王在这一带帮陈国和吴国交战,于是孔子就派子贡向楚昭王求救。
孔子怎么会产生投奔楚国的想法呢?一是因为无可奈何,二是因为他对楚昭王有较好的印象。据《说苑》记载,有一次楚昭王在江上撞到了一个西瓜一样的东西,弄不清是凶是吉,就派人专程去请教孔子。孔子见多识广,告诉使者说,这个东西叫萍实,吃下去能带来好运气。通过这件事,孔子认为楚昭王是很器重他的。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楚昭王看到头顶上飘来一朵红云,周太史说这是凶兆,准备通过祈祷,把灾祸移到大臣身上,楚昭王不同意。巫师又说可以通过祭祀黄河来消灾。楚昭王说:“我是楚国人,只知道长江、汉江,我祭祀黄河干什么?”孔子听说后,认为楚昭王明大道,有仁义,这就决定投奔楚国。
楚昭王派大将沈诸梁救出孔子并安排住下来。沈诸梁是叶邑人,楚国人称他为叶公,就是成语中好龙的叶公。叶公把孔子安顿在他老家叶邑,等待楚昭王的决定。楚昭王准备拿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但遭到了宰相子西的强烈反对。接着楚昭王患了重病,直到楚昭王死在前线这事也没有解决。刚即位的楚惠王对孔子不感兴趣,让孔子在叶邑一等就等了将近一年。
叶邑就是今天河南的叶县,从叶邑到汉江边也就是几天的路程。在漫长的等待中,是因为十堰地区的物产、风俗、文化引起了孔子的关注,才有了他的沧浪之行。
推理之一,孔子好礼。一生以研究周礼、恢复周礼为己任。在春秋时期,最重要的礼莫过于祭祀,天子用于祭祀的茅草全靠楚国进贡。如果楚国不进贡,祭祀就无法进行。《左传》记载,管仲对楚王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从《尔雅》、《说文解字》等古代工具书上可以知道,包茅就是我们鄂西北山区遍地都是的黄茅草,竹山县就有一个地方叫黄茅关。孔子一生研究祭祀大礼,肯定知道黄茅草的重要,现在接近了黄茅的主要产地,当然要到实地考察一下。
推理之二,孔子好乐。特别对《诗三百》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研究。他甚至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他在周游列国时,也对各地的民歌进行调查了解,为他后来整理《诗三百》作准备。他跑到了《周南》、《召南》的产地,就是汉江中游两岸地区。能不来采采风、听听歌谣吗?
推理之三,孔子好山水。孔子的名言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逢高就登,临水必观。在家乡,他登泰山,在中原观黄河。但未观赏过南方的奇山秀水。既然到了楚国,叶邑又离汉江武当山不远,酷爱登山临水的孔子是绝不会放过这一次饱览楚西北山水风光的大好机会的。
推理只能证明事实,但不能代替事实。孔子究竟有没有沧浪之行呢?《史记》孔子本传中无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其它典籍中寻找线索。
《韩诗外传》是汉文帝时代的古籍,可靠性较强。《韩诗外传》说,孔子南游楚国,来到一个叫阿谷之隧的地方,看到一个姑娘在洗衣服。孔子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民情,就让子贡和这个姑娘沟通了一下。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孔子到楚国遇到的第一条河应该就是汉江。汉江这么长,阿谷之隧在哪里呢?名字所描绘的地貌特征给了我们启示。“阿谷”就是“弯弯的河谷”,“隧”指深深的峡谷。可见孔子到的汉江是在高山之间,而汉江只有进入到丹江口以后才会有两山夹峙的峡谷。因此,阿谷之隧肯定就在今天的十堰地区。其次,洗衣女说:“其水载清载浊”和流传在武当山下的“沧浪歌”中的“清兮”、“浊兮”何其相似?那么孔子这次与洗衣女探讨的地点,也应该是在武当山下的汉江边。
《孟子·离娄》中记载,孔子到楚国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告诉弟子说:“自取尔”。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记载是不会错的。但孟子未说孔子是在哪里听到《沧浪歌》的,于是这也成了一个历史课题,也就有了多种答案。但在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考证中,说的最早、最明确的就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了。在1400年前问世的这部著作中,专门有一段文字考证《沧浪歌》中的沧浪在何处。郦道元根据《尚书》明确指出:“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州名沧浪洲”。南北朝时期的武当县治所,位于今天的武当山镇一带,其向北四十里左右,不正是后来的均州城吗?孟子记录了孔子听沧浪歌的史实,郦道元证实了沧浪的位置,于是后来的许多历史、地理著作都援引此说,认为孔子听歌就在均州城外的汉江边上。
孔子到沧浪来了一趟,他自己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包括唱歌的儿童、洗衣的姑娘在内的许多楚人还是给了他不少的提醒和忠告,让他领略到了楚人的智慧,使他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他63岁来到楚国64岁离开,68岁时,终于回到了鲁国,从此把主要精力用在学术活动和文化教育上。写了《春秋》,整理《诗经》,当起了职业的私塾先生,终于成了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们从儒家思想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中,还能清楚地看到《沧浪歌》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