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是丹江口库区大量出产的水果,它通常更多的被人写作“桔子”。到底哪一个正确,还是两种写法都可以呢?让我们来作一番考察。
“桔”,《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应用汉语词典》等辞书都列有两个字头,一音jié,如桔梗、桔槔,另一音jú。对于jú这个音和义,我们考察的辞书有四种解释:①“橘”俗作“桔”,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②“桔”是“橘”的俗体字,如《应用汉语词典》。③“橘”也有写作“桔”的,“橘”是规范写法,如《新华词典》。④“桔”不是“橘”的简化字,“橘”不能简化为“桔”,如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二者均不立“桔jú”字头)。
以上几部辞书的处理,归纳起来大体有两派观点:前两种意见认为“橘子”可以写成“桔子”,后两种意见认为“橘子”才是规范的写法。我们赞成后一种观点,即“橘子”是规范的写法。查《说文解字》,二字都收。桔:“桔梗,药名,从木、吉声。”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可见,二者本是两个读音不同,意义也毫无关联的汉字。关于“桔jú”的来源,《辞海》注:见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汉语大字典》在“桔jú”字头下释义:同“橘”。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木语·橘柚》:“又有桔,亦与柑类。桔者小而甘,曰松皮,桔皮红不粘肉。”如果两部辞书对橘、桔通用的语源考证可信的话,则“橘子”也可以写作“桔子”始于清代。朱自清发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名作《背影》中用的是“橘子”,冰心发表于1957年的散文《小桔灯》中用的是“桔”字。这说明,近代以来“桔”作为“橘”的俗体字一直在使用,具体用哪个字,可能依据作者的习惯。俗体字是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同的汉字字体,它从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时代逐渐增多,它的最大特点是改变笔画,往往都比正体笔画减省。历史上的许多俗体字在建国后简化汉字时被吸收为简化字,从而摆脱了“民间”身份,获得官方认可,成为“规范汉字”,如“尽、变、敌、顾、献、灯、坟、驴、迁”等字。
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77年12月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曾把“橘”简化为“桔”。但这个通常称为“二简”的汉字简化方案由于其先天不足,在1986年6月被国务院废止。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常用字”收“橘”,不收“桔”。据悉,国家语委即将发布的关于规范汉字的权威文献《规范汉字表》中,“桔”也不读jú,只读jié。由此可见,用规范汉字的眼光来看,表示一种水果意义的“桔”字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民间俗体字,未取得规范汉字的资格。那么,“jú子”规范的写法只能是“橘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