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我看80后(239期)
时间:2007-06-15     来源:       作者:电子版

游华阳

80后,两个理性的词就这样概括了他们。突然间想起那些忧伤美丽的文字,心温柔的有些触动想它们怎样的覆盖过我如花的十八岁。

我在记忆的纹路上奔跑,找寻关于80后的记忆,以为终点就在不远处。文字是一个如此美丽的陷阱,给予我激情却又让我无处攀援。

想起韩寒,郭敬明、安妮、苏童、霍艳……甚至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男孩女孩们,他们全都丰满了我整个香樟树里流转的寂寞年华,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记忆,仿佛是老旧的黑白影片,光影交错,时光荏苒,厚积薄发。

看的最多的也许只能算敬明的文字了吧。从最开始走进温柔灵异的幻城,感受磅礴大气的爱与被爱,以及穿枝拂叶的焦灼,痛苦、眼泪、欢笑和喜悦,天明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在爱与痛的边缘,有一座小岛,夏至未至,我们一起出发,在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里找寻无极。

时光交错,微微有些晕炫,想起了那些被流言中伤的中学年代,我把自己融入那一份伤感的文字陷阱里,有时候甚至无可自拔,和书中的人一起欢喜悲凉。那时候就开始有人骂敬明他们了,对于此,我最开始把他归结为嫉妒,嫉妒他们无与伦比的成功,掌声与欢笑。

在我眼里,那些批评,抨击他们的人,无非有两点:一是他们都是过来人,经历的人生风雨,以及种种的磨难,终于可以给我们最充裕的精神食粮。他们认为我们丰衣足食,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内心也应该是充满阳光的,那些所谓的忧伤不过是我们吃饱喝足似的无病呻吟罢了。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就像他们有他们的心结,我们有着我们的思想,我们有着丰富的精神大餐,所以我们没必要再绞尽脑汁去为它们作无谓的贡献,我们更注重的是精神里面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那些他们认为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

另外一点就是或许他们就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们不甘心看到那些所谓的文字就这样心甘情愿的虏获大把大把的眼泪和祖国的未来之星,他们更不甘心那些泱泱中华大国传承下来的刚正不屈,威武勇猛的国人形象就这样的被几个小孩改的脆弱不堪,泪流满面……

……

我这样说只是因为我是个单纯的文字看客,我愿意看那些贴近灵魂的文字,不愿意那些世俗的纷繁复杂毁掉它原有的单纯。和朋友谈起80后,很多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但我时常在想一个很滑稽的问题:很多过来人都说那些文字太脆弱,太不堪一击,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给予赞赏,那么多人读他们的书呢?萌芽还是在一期一期的出,新概念还是一年一届的办。那些也处于80后的我们,能有多少人能说没读过他们的书,没在那些字里行间找寻过似曾相识的自己的影子……

喜欢于落日黄昏的窗前,回忆那些高中岁月,抚摸页面已经发黄的书,依旧是最爱的《幻城》以及前几届的《新概念作品选》。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我宁愿在一个地方打转,也不愿毁掉它原有的清丽。

说实话,我一直极力地维护着80后,但也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当初接触到这些文字,特别是《幻城》时,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惊为天人,仿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女子,突然间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我惊奇于它瑰丽奇特的想象,浑然天成的构思和行文,荡气回肠的爱与被爱,都让我奋不顾身的扑向这片文字的花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如今,文字写手越来越多,真的,只能用写手这个词了,文字已经失去了最初让我顶礼膜拜的神圣感。词与词的堆砌,模糊了我思想的分辨能力,我只能说我的能力太有限,那些柏拉图似的精神食粮让我一次次的噎住,不解其义。所以很多时候我“因噎废食”,不再有当初的那份悸动,不再急切地去寻找新的文字“产品”,而是和很多人一样,开始流恋于那些古老的名著,细细研读。

这是一个阳光很好的双休早晨,新鲜的阳光是透过格子窗投在稿纸上的,好像回忆般从记忆里苏醒,惊愕的听那些来自记忆里若有若无的天籁之音,冥冥之中,象是远处的萧音,忽远忽近……

时光如水,漫溢过我十八年的生命版图,那些关于80后的柔软文字,却像穿越我生命风雨的花,历久留香。

我也不再是当年的我,我只会在偶尔的时间空隙,想那些早已经化做时间里温柔的水的文字,刻在生命的掌纹里,或是在温柔混沌的脑海里,在有思想回忆的时候,任其穿行若风。

我只是想,我的80后们,愿你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