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美文作家包利民的散文集《半亩云》,是青年学生的优质课外读物,也是成年人的绝佳精神伴侣,还是藏书家的经典藏品。该书滋养心灵,催人上进,激励成才,在当下具有广泛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半亩云》精选了作者十年间转载率最高的82篇文章,分为六辑“你是世间最暖的书”“与最好的自己相遇”“第七束鲜花”“穿过那条河流看见你”“写在水上,写进流年”“细节如花,幸福如草”。
包利民是教育部“十一五”语文课题组文学专家,是《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签约作家。文章连续十年被30多个省市选入中考试卷。出版《不能跳舞就弹琴吧》《给星星找片夜空》《走过人生的月缺花残》等30余部图书。
读包利民的文章,你不会认为他是北方人。北方人的大大咧咧、粗犷豪放,在他的文章中毫无踪迹可寻。相反,他的文章突显出来的细腻、敏感、温润、怀旧、沉静、缱绻,令许多女性读者都惊叹和折服。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是推动作家成长的养分。抓住这些特质不懈努力,就有望在文坛大放光彩。
包利民是幸运的,他具有这些特质。外出行走,他能轻易对常人眼中的一花一草、一举一动触景生情;回首过去,他能轻易对常人眼中的凡人小事品咂出新的滋味。包利民是聪敏的,他懂得利用这些特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刚写作的年代,通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写文章全靠在纸上爬格子,构思立意全凭自己摸索。那时他在电厂上班,下班回到宿舍百无聊赖,室友打牌消遣,他无心参战,就这样铺开稿纸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唯其坚持,四十多岁的他就取得了辉煌的创作成绩。
包利民的文章因为大多贴近学生生活,讴歌真善美,倡导达观处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多年来备受中考命题专家和语文特级教师的关注。他新近出版的《半亩云》,从美工设计到所选篇目,都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部集子,也是最能代表他创作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本书。
一、意象表达
包利民的散文,习惯选用鲜花、残疾、挫折等作为意象。
表达母爱的散文《花开的方向》,开篇提到母亲喜欢养花,还宝贝似地把它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大约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讲母亲养花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独具匠心。“一瞬间忽然明白母亲为什么钟爱那几盆花了,那些花是母亲从故乡带出来的,是姥姥曾栽种下的,母亲珍爱着它们,其实是对姥姥的一种思念,一种祝福。”当读者从倒数第三段了解到母亲爱花成痴的原因是挂念姥姥,深切的感动就会从之前的段落中,从那些细碎的事情中涌上心头。纵观全文,作者虽没有大段地直抒胸臆,但念母之情跃然纸上。这种简约的写法,既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像《花开的方向》这样的美文,当年选入了中考语文阅读材料自然有它的道理。
表达人生态度的散文《生如高天,活似流云》,写了坐轮椅的残疾人郑一梵随遇而安的故事。为了自制丁香花茶,他摇着轮椅在花丛中采花,结果不仅没有做出花茶,还糟蹋了一盒上好的茶叶。接着,他准备用丁香花瓣粘一幅画,结果又没成功。郑一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像其他残疾人那样在街上磕头乞讨或拉拉唱唱或摆个地摊修修补补。他精通插花,建了一个花卉基地。作者第四段写道:“我去他的花卉基地参观过,很是震惊,什么地上长的,盆里栽的,水里生的,林林总总,大开眼界。张飞般的郑一梵乘着他的坐骑身处其中,很怪异的感觉。”人们羡慕郑一梵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郑一梵的一番话引人沉思:“我出生时就有残疾,不懂什么生活的道理,活着嘛,就是自己舒心让亲人舒心的事,不用想太多!困难总会有的,也总会过去。”有一次作者应邀到郑一梵的家里吃饭,从不喝酒的郑一梵翻出一瓶白酒,倒了满满两大杯,谈笑间两口喝尽,一头歪在桌子上睡着了。对此,作者感慨地写道:“我常常舞文弄墨,似乎通透一生,却觉得活得很累。其实生活更如郑一梵那般,生如高天,活似流云,无穷无际,坦荡随心。”
《夜里的天空很蓝》写了一个叫莱森的男孩,六岁那年的一场病导致他口眼歪斜,被同学嘲笑孤立。莱森只有在夜晚才敢仰着脸出门。有一天晚上溜达到校门口,莱森遇见一个不能独自回家而哭泣的小女孩。直到莱森把小女孩送回家,他才知道小女孩是一个盲人。“大哥哥,你长得吓人也没关系啦,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白天晚上都一样。我看不见天空,才问你天空是不是很蓝。再说,你这么好的哥哥,长得再吓人我也不怕!”小女孩的一番话打开了莱森的心结:丑陋的无须隐藏,闪亮的也不能遮盖,就像黑暗遮不住夜空的蓝。莱森虽然面相丑陋,但是他心地善良,一样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而且他能看见盲人看不见的天空,就应当感到幸运和满足。
二、语言特色
包利民的作品,格调清新疏朗,笔触优美淡雅,文学色彩浓郁。从书名到标题,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可以说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个“美”字。翻阅《半亩云》目录,一个个别有风味的标题跳入眼帘。如“雪是水的白发”“开在手上的花”“温情的谎言”“一朵花开的时间”“幸福时光的断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使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可圈可点的语句随处可见。《流年里最美的单车斜阳》开篇就令人击节叹赏:“夕阳满天,将我骑车的影子涂抹得悠长。醒来时,窗外依然是这个客居城市初夏的夜,黑暗包围着我,可是心依然在被梦境或记忆里的夕阳抚摸。”《朵朵生香的夜》精妙处这样写道:“后半夜的时候,花蕾们的小嘴已经张开,像一只只倒挂的铃铛……当第一缕霞光映红了窗棂,花儿便几乎全开了,仿佛打着哈欠从长梦中醒来,芬芳流动。”作者笔下的花香,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要从纸上散发出来。又如《错出来的美丽时光》写道:“每天每天,我的目光都会无数次轻抚她温柔的背影,编织着内心深处太多悲欢离合的情节。”再如《云在天边》写道:“夏日的早晨醒来,张开眼睛,檐下一朵闲云便驮着阳光印进我的心里。”
简洁有力的结尾,使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句子,在《半亩云》中轻易就能读到。如《琴键上的十二根手指》这样表述:“命运给了你缺陷的同时,也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同的际遇,只要你心中充满爱和希望,只要你坚强,那些困扰你的种种,终会变成人生路上最美的花朵,芬芳洇染无际。”又如《清澈的声音》这样表述:“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再如《绝境的隔壁是天堂》这样表述:“在绝境中不绝望,抓住仅有的机遇,而且要有等待的耐心和勇气,就像在冬天等待花开,在午夜等待黎明。如此,绝境便极有可能会通向美丽的梦想天堂!”
三、文学的创作观
一般来讲,作家起初的文学创作观,植根于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成熟后则会放开眼界,对文学的作用进行考量,进而出现创作导向的转变。那么文学的作用有哪些呢?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的人认为是揭露,讽刺,批判,也有的人认为是抚慰,启发,激励。
现代人生活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某些疾病呈低龄化高发态势的消息常见报端。学生有学生的烦恼,职场人有职场人的烦恼,退休工人有退休工人的烦恼。有的人经受不住打击,终日悲观绝望,长此以往轻则抑郁,重则自杀。审视这些背景,后一种文学的作用,即文学的神疗作用(通过暖心的文学作品来疗养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文创作的贡献就显得尤为明显。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按照中医养生的理论,疾病的诱发和治愈,往往跟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学会安顿好自己的心,即便有浮躁,有苦闷,有悲伤,也能通过积极的影响得以消解,不至于出现上述的不利情况。以传递正能量为出发点诞生的美文佳作,正是积极影响的源泉。
反观那些抨击丑恶的作品,读完以后不但没有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而往往让人很不好受,甚至削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也不应当一概抹杀文学作品这方面的作用,而是说创作者要着眼积极的传播意义,要有所倾斜和侧重,要有净化心灵,造福读者的意识,而不要过多地让读者读完作品以后怒发冲冠,长吁短叹。
显然,包利民文学创作的成功,就是对发现美,塑造美,弘扬美这种理当被推崇的文学创作观的佐证。
包利民的散文更像简笔画,淡淡几笔,使人了然于胸。与其说他的文章篇篇生香,不如说作者本人就是一朵硕大、馥郁的花。他彷徨过,失落过,伤感过,但他没有消沉下去,反而以力争上游、自强不息的态度过生活。因为他坚信,在困境中坚强,就像茧内的蛹,不会被翩翩起舞的梦想辜负。这正是每个人应当修炼的精气神——心若阳光,遍体盈香。
总的来说,《半亩云》几乎是一本没有读者限制的好书。欢乐时读它,它让你饮水思源;困苦时读它,它让你斗志昂扬;得意时读它,它让你不忘初心;惨淡时读它,它让你精神抖擞。它能接纳八方读者,沟通人类心灵,应当成为全民阅读推广书目中的一颗明星。读到它是一种幸运,珍藏它是一种睿智,推介它是一种慈善。希望《半亩云》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越来越多的读者的知音和伴侣,成为大家幸福生活的风向标和加油站。
作者简介:林在望,男,原名黄林,湖北郧阳人。2014年毕业于郧阳师专中文系(现为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红笔网”特约评论员。16岁开始自由写作,19岁开始发表作品。写作体裁为诗歌、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散见于《中国工人》《检察日报》《图书馆报》《扬子晚报》《西安晚报》等20余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