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笔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矩阵 >> 红笔网 >> 正文
杜剑彬:警惕“高薪”背后的求职陷阱
时间:2019-07-09     来源:红笔       作者:杜剑彬

 

冒用其他公司名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虚构收费项目骗人钱财、在被害人要求退款时以违约为由实施恐吓暴力威胁……短短4个月,一家名叫“苏跃”的“黑中介”公司诱骗了2000多名到苏州务工的人。(《中国青年网》7月8日)

网络有陷阱,入职需谨慎。高薪背后的骗局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确充满诱惑,加上骗子的身份“包装”和信息发布的渠道迎合求职市场,就会鱼目混珠,这样的求职陷阱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时下,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季”,于是不法分子瞅准这个“良机”蠢蠢欲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及时发布这一消息,有助于帮助毕业生筑牢误入求职陷阱的防火墙。

其实,骗子就是“骗子”,无论如何包装,为了利益冒充专门机构,散发虚假消息,编造“天上掉馅饼”的故事,只等猎物入瓮,然后围而屠之的本质始终不变。互联网时代,实施“心理攻势”是骗子惯用的手段,“攫取钱财”是骗子的最终目的。

事若反常多为妖。对于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既兴奋又无奈,其心理上的不稳定往往会导致选择的盲从。骗子的机会就是建立在这部分年轻人身上。“事若反常多为妖,言不由衷定有鬼”本是个普通的“逻辑”题,在许以高薪的幌子下,一些年轻人却往往容易中招,掉进骗子挖好的陷阱。但是,“几率”不等于“概率”,求职者只有提高警惕、掌握“识妖”本领,骗子就不会得逞。

骗局往往筑基于欲望之上:你期望骗子许诺的额外得利,而对方觊觎你的本金。常识告诉我们,人的付出和你的收入是成正比的,没有贡献,何来高薪?寻求不被法律允许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我们处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法治之剑高悬,但社会上毕竟鱼龙混杂,年轻人初入社会,必修之课就是如何融入社会,只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踏实奋斗的基础之上,就能永远立于不败。

遇事三思而后行,是识破骗术的基本方法。骗子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并不是他们有多高的水平和技巧,而是善于利用人们心理上的弱点营造一个紧急状态下限制受害人思维的氛围,造成被害人“认知感官”暂时短路,从而掉进骗子早已布好的圈套。这个时候,我们只要保持头脑冷静、遇事不慌,施以“急事缓办”的招数,谋定而后动,对方骗术就会不攻自破。

忧患意识、警惕之心是一种责任心,也是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求职也好,生活也罢,只要摆正心态,踏实劳动,生活就是快乐的。只要付出汗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能够播下希望的种子。警惕“高薪”背后的求职陷阱,是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的重要一课。

(红笔:杜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