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汉某高职院校48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副教授李帆头疼的是,每次上课到课率仅50%,“前面点完名,后面人就不见了”。即便来上课,很多学生也是玩手机、睡觉,更有甚者还把笔记本电脑搬到课堂上玩游戏。被“逼”无奈之下,李教授自购音响设备,改编刘欢歌词,研究大兵相声,上课时带着小喇叭又说又唱,被学生称为“工贸达人”、“思修大叔”,说唱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听课兴趣。(2012年10月30日《长江日报》)
大学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已经成为高校普遍现象。尤其是大扩招背景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求知欲望不强、学习风气不浓的情况客观存在,思政课备受冷落,甚至出现五成到课率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缺乏激情、课程内容陈旧、令人感觉无聊。可见,高校目前存在一些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这样的老师只是遵照学校安排,按时上课,但授课方式单一,只看黑板不看学生,只攻教案不攻个案,只灌输不互动,课堂纪律不过问,学生困惑不理睬,讲授效果不关心。我们的高校课堂,尤其是思政课堂,决不能容许这样的人继续混下去。
大学之大,更重要的层面在于影响人的思想、人格和日常行为。应当说,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使其能在社会上找碗饭吃,这并不是,或者并不主要地是大学的职责功能,唯有思想引领、学习引领、创新引领,方能彰显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回归,其中思想引领是首要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功利化、技能型、订单式的高职教育备受热捧,相反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与健全人格、砥砺品质、拓展人文素质密切相关的思政课教育不被重视,更加凸显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效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中央政治局视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育人”的特殊使命。思政课教学的任务,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唯物辩证法,学会客观、科学地看待社会和自己,因而教好思政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谁都能教好的课程,更多地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将枯燥的理论变成生动的演绎,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让他们想听课,听得懂,做得到。
承担思政课岗位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来讲都是富有“教书育人”责任心的老师,他们能够适应大扩招的冲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变革、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手段,想方设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李帆教授被“逼”无奈之下开动脑筋、主动作为,自购设备,研究相声、改编歌词,精心备课,现身说唱,为了调动学生听课兴趣可谓“花样百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加体现了李教授用心教好思政课的责任、担当和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