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题:放飞神舟,领航中国——党中央推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科学发展纪实
记者贾永、李宣良、李清华
浩瀚太空,再一次镌刻下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随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在距离地球343公里的太空完美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喜讯传来,正在法国戛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欣悉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甚喜甚慰。我谨向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至为关键。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精益求精,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努力夺取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开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万里之外的关怀和期望,鼓舞着勇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9日,当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之际,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发射实况,向为发射成功作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慰问,勉励大家圆满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情注航天,领航神舟。从“两弹一星”奠定中国航天基础到“863”计划描绘中国高科技发展蓝图,从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制定到载人航天工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回眸我国载人航天从艰难起航到阔步跨越的壮美征程,成千上万的航天人不会忘记——
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引领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发展。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新华社发
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引领我国航天事业科学发展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巡天归来,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在这一天终于成真。
22天之后,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深情回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航天事业倾注的大量心血。他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
中华民族是最早诞生飞天梦想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梦想变为现实的曙光。
人们不会忘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1960年2月19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一个民族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案头。
4位科学家提出,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真正的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高技术研究的实效要花气力和时间;搞高技术不仅可以集中现有的科研实力出成果,而且可以培养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两天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中央组织数百位专家对4位科学家的建议进行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当年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实施这一计划。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作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载人航天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1992年1月8日,中央有关方面召开会议,听取“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决定对载人飞船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同年8月1日,中央有关方面再次召开会议,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在仔细听取专家汇报后,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去搞。
“921”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开始了面向太空的新征程。
从方案论证、总体规划,到组成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协调机构,从勘测选址、工程建设,到全力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正是在党中央直接指挥和推动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发展。
2002年12月19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列入了2003年度工作要点,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胡锦涛特别强调,这次飞行试验,是2003年我们国家一项重大的科技实践活动。
2003年,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在连续完成4艘无人飞船飞行试验之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缜密计划、科学部署、稳步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步都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不久,胡锦涛就对又将实施神舟六号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10月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完成双人多天太空飞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
就在这一时期,世界载人航天发展面临重要转折: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完成使命之后,美国也宣布了“重返月球”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是否还要坚持“三步走”的战略?
2005年,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进行审议。
在载人航天发展路径面临选择的重大关头,党中央果断决策,继续发展载人航天,进一步按照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步骤,在2016年前后完成空间实验室建设。
随着航天员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航天服走出舱外,成功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中国航天,离建设空间站的目标越来越近。
建设多大规模的空间站?如何应用空间站……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空间站建设立项报告。胡锦涛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清晰勾画出了中国空间站的发展蓝图和应用前景。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出舱活动到交会对接……
高瞻远瞩,科学统筹。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使航天事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航天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航天产业进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面向未来,党中央以长远的眼光超前谋划,相继对新一代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等作出战略部署。
放飞神舟,领航中国。党中央在每一个重大关头所作出的决策部署,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前景。
200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
这是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向即将出征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党中央的深情关怀,激励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
2008年9月25日,胡锦涛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看望即将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深情地目送3位航天员踏上太空征程。
这是胡锦涛第二次亲临发射现场为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壮行。
5年前,也是一个秋意渐浓时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一闭幕,胡锦涛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任务准备情况的汇报。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杨利伟送行。
深秋的戈壁,已是寒意阵阵,问天阁里却温暖如春。胡锦涛深情地说,杨利伟同志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肩负着出舱使命,而舱外航天服决定着出舱活动的成败。
胡锦涛一直关注着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展,亲笔为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题名——“飞天”。
执行出舱活动的航天员,让胡锦涛牵挂在心。神七升空的第三天,他又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出舱活动实况。
看到身着“飞天”航天服的翟志刚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协助下打开轨道舱舱门,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留在茫茫太空,胡锦涛随即拿起话筒同航天员通话:“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志,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对你们出舱活动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从2003年金秋首次遨游太空,到2005年金秋双人多日飞行,再到2008年金秋首次出舱活动,三度飞天,三度辉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给予6位航天员的始终是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是殷殷的嘱托和深情的期盼。
2005年9月23日,神舟六号启航前的20天,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情况,要求有关方面加强统一领导,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确保万无一失;遵循科学规律,保证任务成功……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与荣誉的特殊群体,中国航天员队伍成长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航天员系统被列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一系统,始终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作为第一准则,6位飞天航天员分别被授予“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何止是航天员队伍,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那一天起,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够亲身感受到来自中南海的暖流。
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都隆重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把来自中南海的关怀和激励送到广大航天人的心头。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工程实施19年来,先后有50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视察指导。
2003年春,正当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进入紧张准备阶段,突如其来的非典为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深入到任务一线,亲切慰问参试人员,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排除疫情干扰,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中。
执行出舱活动试验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原定于2007年发射。由于部分核心部件的进度影响,计划被迫推迟。中央领导得知这一情况,专门嘱托工程负责同志:不要抢进度,要将确保质量放在第一位。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很快攻克了关键技术。
关怀、激励、重托。从1999年11月第一艘试验飞船升空,到2011年11月神舟八号完成使命凯旋,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壮美飞行,无不源自同一个港湾——中南海。
党中央倡导和培育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颁发给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代表获奖人员发言时,这位在4个月前参与实施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创造非凡业绩和精神的动力之源。
党中央高度重视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激励作用,以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培育、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两年后的同一个季节,胡锦涛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的讲话中,把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表现系统概括为5个方面: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2008年11月7日,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载人航天精神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增添了精神力量。
正是党中央的培育和倡导,使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推动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党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创新进展,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奋起直追。
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中国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正是凭着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中国航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千斤。党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明确要求,多次指示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面对这样宏大的工程,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凝聚力量;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克服困难;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成立了由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组成的工程指挥机构,专门设立了工程办公室,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确保了工程始终有序推进。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地说,大协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一盘棋”也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向太空的成功之路,铸就了不朽的航天精神。仅是为了应对火箭上升段那短短10分钟的应急返回,就有6艘船、多家后方支持医院、数支空中搜索分队参与其中。在飞船副着陆场训练了8年的搜救队员从未见过飞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手摸摸返回舱……
放飞神舟,领航中国。今天,在党中央大力倡导下,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011年12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
胡锦涛在讲话中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拼搏奉献,满怀信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随着载人航天精神汇入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必将汇聚新的力量,创造新的奇迹。
12月16日,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