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外资讯 >> 时政要闻 >> 正文
创新人才观有助于解放教育的活力
时间:2010-06-17     来源:       作者:

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全文发布,提出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方面,提出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

与《纲要》发布几乎同时,本年度高考开考。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今年高考报名数957万,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录取计划为657万,虽然录取率提高7%,但高考压力依然巨大。将高考的消息与《纲要》所提到的具体总目标——包括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1.8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等对比,就不免产生一个疑问:“人才”是不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

从人才的培养、管理和发展看,正是以学历评价人才的传统人才观,造成了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教育方面,重视受教育者的学历,远超过受教育者的能力,这导致教育“空心化”和学历的迅速贬值。表现在就业上,就业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对接,我国《劳动法》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平就业,但是在就业中,明显具有学历歧视的政策层出不穷。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虚热。

除此之外,按行政级别评价人才,也是传统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对于政府部门以及一些事业单位来说,发展人才,主要职责应该是给每个人发挥才能的空间,提供多元成才模式,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打破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这就要打破人才评价的“学历论”、“级别论”、“资历论”,建立每个人都是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的新人才观

有这样的人才观,也才能促进教育观的改变。我国的高考之所以被认为是“性命攸关”的大考,“一考定终身”,就是因为高考所获得的学校身份和学历身份,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如果有多元的成才路径,高中毕业不选择高考不会被认为不正常,工作几年后再视个体发展需要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会成为常态,而从一所大学转到另外的大学求学,也不会有现在的壁垒,这样,教育的活力被解放出来,我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也就有了基本的土壤。

[信息来源: 新闻晨报2010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