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官帽”,我们的大学怎么办?
| 武汉名校校长书记畅谈高校体制改革
|
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明确提出高校体制改革: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长期以来,高校的“官帽”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一大病因,那么摘掉“官帽”,我们的大学将有何变化?昨日,晨报专访了在汉7所著名高校校长和党委书记及《向中国大学说不》的作者吴苾雯。
——“钱老之问”道出了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和要害所在——僵化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片面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行政化的大学管理模式扼杀了学术的自由。
——2月27日,温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直陈教育改革方向。
武大校长顾海良:好大学,不是级别决定的
“什么是好的大学,不是级别决定的,而是靠学术。”顾海良说,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学校长的地位靠什么体现?学术!高校的学术能力体现了校长的地位,而不是用行政级别来体现。”
“作为武大校长,我自己是副部级。”满头华发的顾海良笑言,对于自己的级别,他历来不太看重,作为个人而言本来就是搞学术出身,很讨厌级别。“就拿在外面出差来说,坐飞机从来都是经济舱,生活中更没有在意自己的级别,也从不提级别。”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博弈,影响了高校单纯的学术氛围。顾海良曾有过几年的教育部任职经历,现官至“副部”,对这次中长期规划中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表示由衷赞同。他认为,取消高校级别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
顾海良表示,以学术、学者的水平来决定大学的地位,也就决定了校长的地位,这样高校更容易回到以学术为中心,有了这个中心,高校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大学不应充满官气
李培根校长参加过此次公布征集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预研究,作为专家代表提出过不少建议,一些建议已出现在《纲要》中。
李培根称,大学应该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不应充满官气,不能太世俗。领导机制也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高校行政化倾向,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不够,大学内部官气颇足,大学精神缺失,其实都与领导有关。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党和政府如何管理大学?管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形式?二是,大学内部的领导形式,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形式?
李培根提出了他理想中的中国大学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多样性办学。不要升格那么多大学,不要那么多博士点,不要动不动就追求综合性,每所学校应有特色;学术自由是大学之魂,要把这一理念在未来实践中真正变成习惯;开放性办学,使高校与中等教育和社会密切联系。如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招生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如果尊重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高校就可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很多探索。比如大学和重点中学联手做“试验田”,让优秀学生脱离应试教育的压力,注重能力的培养。
华中师大校长马敏:摘了“官帽”,才是真正的大学
“摘了‘官帽’,才算是真正的大学。”曾参与讨论制定《纲要》的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说,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独立自主办学,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去办学,而不是按照政府的指令去办学,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避免“千校一面”。
马敏说,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由学校,不仅给大学松了绑,还给大学注入发展的活力。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理念、文化、精神和风格,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这样才能把各个高校的特色办出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于华中师大而言,马敏称该校的定位在于: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家。
马敏说,《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他非常振奋,也备受鼓舞。作为一所重点师范院校,除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外,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也是肩负的重要职责。马敏坦言,他期待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具体实施措施能早日出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大学个个都当航空母舰,不正确
吴汉东认为,《纲要》要求高校淡化党委会包揽一切的作用,增强教代会、职代会甚至董事会的实质作用,要给校学术委员会法律授权,才能改变当前的治理结构,允许不同的学校搞不同的试点。
老百姓对高等教育不满体现在对学生就业的不满,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科设置上不科学,过于强调硕士点、博士点、本科专业的行政色彩,尤其1998年后一窝蜂地发展综合类大学,个个要当航空母舰,招生计划未从市场出发。“这次武汉科技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改得好,回到了特色上来了。”吴汉东称,下一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该有新思路,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在人事编制、划拨款项等核心问题上加快立法,切实做到“依法治校”。“有的省属学校连50万元的办学经费都要经过一些厅长、处长的批准,去行政化已经刻不容缓了。”
武汉理工大党委书记刘伟:去行政化后,学术为导向
“高校去行政化后,学术导向将代替行政导向。”刘伟称,理工大将确立一个开放的、依托建筑材料、汽车、交通三大行业面向社会的新的办学理念。学校将以董事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为纽带进一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共建机制,进一步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学校面向社会,学校将实施人才“三大工程”,抓住国家“千人计划”、“111计划”等机遇,培养和引进旗手型专家学者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推进人才强校。我们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办学思路,依法自主办学。
华农校长邓秀新:摘掉“官帽”更利于特色办学
“大学摘掉‘官帽’后,我看会更利于我校按照农业大学的特点和办学规律,强化依法办学,专家治学,使学校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不断传承,新纲要提供了这种契机。”邓秀新院士称,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华中农业大学强调大学的学术共同体特性,注重专家治学,依法办学,一贯尊重教授的学术权利。今后,学校将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好的学术环境及氛围,将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向中国大学说不》作者吴苾雯:摘“官帽”触及高教实质问题
长期关注教育的民间人士吴苾雯表示,《纲要》让她“有喜有忧”:在高等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两方面步子很大;但国家对教育投入还应加大。
《纲要》提出,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已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其实就是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问题,这是中国高校最为社会所诟病问题之一;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学术自由”概念,两者已触及中国高教改革的实质性问题。如果解决较好,中国大学真正走向世界一流目标实现起来会更加快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