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电影往事(第261期2008年11月30日)
时间:2009-11-11     来源:       作者:胡忠青 电子版

上周末,八岁的女儿从学校拿回一张电影票,缠着我带她去看立体电影,我看了看片名,对她说,这部动画片的动作很夸张,带上立体眼镜看,你会很害怕的。女儿喜欢看影视片,听我一番话后就决定不再看了。她说,爸爸,我们学校经常会有人发些电影免费票和优惠票,你要带我去看就能看好多好多电影。听了女儿的话,我感叹道:她们这一代真幸福啊!我像她这么大时,能看到一场电影该是多大的享受啊。

从出生到上小学,我们家一直住在县城里紧挨着县电影院的房子里。我清楚地记得电影院售票窗口前人山人海的场面,我还记得人们见面就会问:“你买到电影票了吗?”人们似乎把能否经常买到电影票做为衡量一个人有无本事的标准。托熟人,找关系,就是为买一张电影票。谁家有人在当售票员或在电影院工作,一定会被众多人讨好。1978年我4岁,农村的大姨在我家照顾我和妹妹。晚饭后,她会带着我们从后门出来,溜进电影院。那时的电影院实行的是影片放映查票制,也就是人们按票号座位坐好后,检票人员开始检票。电影院里经常会看到座位前闪着检票人员手电筒的灯光,还会见到有人不断起身离开,那是无票进来混座的,偶尔还有几句争吵,那定是有人不愿离开而发生的小争执。我和大姨经常没有座位,就挨着电影院的侧墙或后墙立着,一旦有人检票就迅速换个地方。有一次,不知道看什么电影我很着迷,没有提防,结果被逮住,轰出影院。检票的人大声问:“还有谁在里面?”当时,我估计很不服气——为何抱着我妹妹的大姨也在里面看电影却没有被抓住?我就大声地说:“还有我大姨也在里面!”结果,在我的带领下,大姨很快被轰出来,回来后她说,这孩子真是老实啊!后来这件事成为“我很老实”的形象例证,在邻里乡亲之间流传了至少10多年。那时,我心里有个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当个检票员,既很神气,更重要的是能看很多电影。

上小学时,我们搬家了,离电影院有点距离,我看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少。但那时,父母至少能让我一个月看一次电影。有时,中午放学一回家,就要赶中午12:10的电影。由于放学不准时,我记得有几次饭是带入电影院,边看电影边吃的。电影放完后,我就直接去上学。现在唯一能记起的就是看影片《少林寺》和《阿Q正传》。两片连放,从中午12:10一直看到下午4:00,中间还休息30分钟,说是要等影片呢。我是把《少林寺》看懂了,但《阿Q正传》没看懂。后来听人说,《少林寺》在县城放了一周的时间,场场爆满,很多人都想尽办法看第二次,第三次呢。看电影时,我大多会坐在父亲的腿上,旁边是妹妹和母亲,与父母在一起,紧紧地在一起,虽然拥挤但很安全,我们一家四口人正齐心看着电影呢。至今,我依旧怀念那种状态和感觉:一家人紧紧挨着看电影,一家人静静地聚在一起看电影,一家人讨论一部影片……电影院里有家的感觉啊。

进入80年代后,家里并不富裕,虽然买票已不再紧张,但我手上没有用来买电影票钱。怎么办?我就想办法呗。从地上捡来很多已经检过的撕破的票,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挑选,重新组合粘连成完整的票。我会用汗涔涔的手手紧紧地攥住接口,战战兢兢地走到检票处,检票人员通常顺势撕下票的一角算是检票完毕,我会欣喜若狂地奔向座位。一回想起此事,我会赞叹当时的高智商,也会有丝丝愧意,二者交混,滋味特别。

印象深的还有农村的露天电影,至今记忆深刻。那时我会在农村外婆家度过寒暑假。村里要放电影,这对大伙来说是重要的事情。我们至少提前2天会得知某天晚上会在小学草场放电影。常常晚上夜幕一降临,就有村民从四面八方相互吆喝着去看电影,听说有走几十里路赶过来的观众,一块不大的荧幕,一台吱吱呀呀的放映机,村长中场插入的讲话,满场黑压压的人头,不时迸发出的欢笑……已幻化为我对电影往事的记忆符号。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那样场合,不知有多快活。来看电影的人太多,小孩们都到荧幕的背面看,都是反像,但我们还是很快乐,很满足。可以在草垛上坐着或趴着,有天上的星星为伴,有周围偶尔几声小动物的鸣叫,无拘无束,多舒服啊。

露天电影的故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我读大学。我的大学坐落在市郊的金岗山上,一周两部的电影成为我周末的精神大餐。我喜欢数百上千人同时在露天看电影的感觉,没有喧闹,没有繁杂,只有宁静和安闲,品味电影,品味生活。直到现在,单位一月一次的露天电影我大多场场都到,搬个凳子坐在最后,偶尔吸上一两支香烟,在美妙中陶醉,电影的内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感觉,一种尘世中被轻拂的感觉,一种奔劳中宁静的感觉,一种电影伴我成长的感觉。

时代确实是在飞速发展,快得有时让我惊叹。乡村和县城的电影院已是门可罗雀,多年不再放映一部电影了。大城市的影院装饰越来越高档,票价也越来越高,虽然片子很新,放映效果极佳,但它已无法面对普通大众了。现在,人们追求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获取的方法多元化了。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家门去看电影了,但电影还是人们的必需品,人们仍喜爱看电影,喜爱着电影艺术,似乎更喜爱打开电视看电影,打开电脑看电影,打开手机看电影。今天看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新,什么立体、3D、穹幕、水幕电影等等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高科技让电影再次熠熠生辉。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怀念30年前的“一票难求”,是否在怀念与父母赶集似看电影的感觉,是否在怀念儿时的单纯和可笑,我只知道,30年来,电影本身没变,人们变了,社会变了。我现在肯定为当初当电影院检票员的志向感到好笑,在那个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物质和精神渴望充盈的年代,热爱电影的我有那样的想法十分正常。我会对年过六旬的母亲讲起电影往事,母亲在一旁絮絮地说,那时条件不好,人们没有多少文娱活动,想来还是辛酸呢!我说,不辛酸,正是那美好的感觉成就了今天依旧心潮澎湃的记忆。

也许有人会质疑,今天电影的现状是代表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我认为,30年电影的变迁是好事,人们不再依寻电影成为自己依恋和寄托的唯一选择,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证实着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和变化。当我轻松购得一张票,静静地坐在超豪华的影院放映厅感受高品质影像时,我会感叹:30年前,逃票的我正躲在墙角偷看电影呢。

中国电影走过30年,我也从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35岁的父亲,我不知道我能带给自己的孩子些什么,我只想对她说,你们现在很幸福,珍惜它吧!我们的孩子绝对不理解我们这一代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影特殊的感情,时代的进步会让这种感情愈久弥坚,再过30年,我和我的电影往事会一如现在,醇香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