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朝秦暮楚看关垭(第255期2008年6月15日)
时间:2009-10-24     来源:       作者:周进芳 电子版

在汉语辞典中,有一个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成语,那就是“朝秦暮楚”。“朝秦暮楚”源于部队炊烟缭绕的秦楚国之间的战争,早上还是秦人在这里埋灶做饭,晚上就是楚国的部队炊烟缭绕。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和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家,既不敢与秦楚争锋,也不敢得罪秦楚,只好风吹杨柳两边倒。这个成语比喻某些人反复无常,是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

然而,“朝秦暮楚”在十堰这块土地上,却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据史料记载,十堰当年是秦楚交战的地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门牌,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这是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呢?是不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呢?

北宋著名文学家晃补之,在首创“朝秦暮楚”这个成语的时候应该有这个意思。他在《北清亭赋》中写道:“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然而,秦楚之间的战争时间长,地域广,什么时候,在鄂西北的什么地方,最具有朝秦暮楚的特点呢?经考证,竹溪城西三十余里处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垭位于湖北省的竹溪县和陕西省的平利县交界处,这个关垭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坐在马鞍上,高耸入云。左手一指即竹溪县城,右手一指则是平利县。群峰起伏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秦楚交战的重要关塞。

其实,在很早以前,秦楚之间并不沾边,至少可以说在竹溪的关垭这个地方不搭界,秦楚之间散落着许多诸侯国。此关垭并非楚国拥有,而是属于当时处于秦楚之间另一个诸侯国——上庸。

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的时候,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乘机攻楚。不料反被以楚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灭。

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这块土地。而秦国从关垭出兵攻打庸国,撤军时为了联合楚国对付晋国,将关垭留给了楚国,秦楚这时有了交界。楚人为了保住关垭这一带的安宁,防御秦国的进攻,就采取了一个长久的万全之策,那就是修筑长城。

楚长城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汉语有个成语,叫做“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是北方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拿它来同楚长城——关垭长城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有人曾经幽默地说过这样一句话,秦始皇修长城,那是侵犯了楚国人的知识产权啊。的确,以楚长城东半部修筑时间算,它比秦长城早400多年,以其西部,也就是关垭这个地方的长城,同秦长城相比,则比秦长城也早一个多世纪。

拿它同世界上的其它长城相比,其地位更是非同寻常。古罗马人曾经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修建过长城,那个长城538公里,拿它同关垭长城相比,它不仅是孙娃子,而且它的个子还没有楚长城这个老爷爷的胡须长。

拿它同英国长城相比,同朝鲜长城相比,同澳大利亚长城相比,楚长城的修建更为复杂。楚长城是集山、寨、水、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它的技术含量在当年,在现在看来都是了不起的。如果用坚硬的铁锹来挖掘楚长城的泥土,令你感到力不从心。据考证和化验,这个长城的泥土,是用石、石灰,加上猕猴桃的树枝的浆子,加上糯米汁粘合而成的,其硬度超过水泥。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在十堰有六处,100多公里,而竹溪则有四处,关垭则是最为关键。楚长城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被人们发现的。据《读者参考·博萃》于1990年10月第一版介绍:《我国最古老长城楚长城被发现》,消息透露:“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的一段遗址,最近在湖北省竹溪县关垭子山门被发现。”以关垭为重要关塞的楚长城,既是楚人进军的据点,也是楚人鏖战的阵地,还是楚人退却的屏障,可是,连楚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修筑的长城,与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长城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楚长城历史地位如此显赫,朝秦暮楚的故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关于朝秦暮楚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秦楚都强大的时候,而是发生在秦国日臻强大、楚国渐渐衰落的时候。当年,秦国日渐强大战争霸道统一全国必须同楚交战,秦国攻打楚国有两条线。一条线就是从峣关,过武关,经丹江进攻楚国。第二条线,就是走关垭这一条线。据史料记载,当时楚怀王曾有过四次易手。比如,公元前312年,因为张仪帮秦国游说,欺骗楚王,楚怀王同秦军作战而败了,败了之后就割地让关,那一次关垭就被让出去了。随后秦楚又通过外交途径和好,秦使者宣称,如果楚怀王愿意同秦国友好,愿把汉中这一带的一半的土地让给楚国,包括把关垭这个地方送还给楚国。至于楚顷襄王的时候,那个地方也多次发生易手。

这是史料上有详细记载的,如果把没有详细记载的战争事件统计起来就更多了。关垭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战略要塞。秦老将王翦为了攻取关垭,曾绕过竹溪的关垭,走山尧关,过武关,从关垭的背后袭击楚军,最后夺回关垭。楚军失去了关垭屏障,不久就被灭掉了。

关垭回到了统一的秦国之后也发生过一系列战争。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突围中原的时候,选择的关垭就是突破口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在这里作战,先退后攻,最终取得了胜利,显示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逐黑暗的历程。

今天的关垭,依然是雄伟壮观,今天的关垭,依然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但是,现在的关垭,已经没有关塞的作用,而是川陕人民、荆楚人民和周边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是市场经济物畅其流的运输通道。我相信这个关垭曾有过的关塞的作用永远结束,而作为纽带,它将发挥它更好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