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说东道西话“东西”(第257期2008年9月15日)
时间:2009-10-25     来源:       作者:郝文华 电子版

“东西”是个有意思的词,万事万物似乎都可以说成“东西”。人呢?有时可能被骂为“不是东西”,或者“不是东西的东西”。反击时,当然也就可以说“你又是什么东西。”这些说法,攻击性、侮辱性都很强。

“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事物为什么能用“东西”指称?先得从买东西说起。购物为何称“买东西”?据郭灿金、张召鹏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1月版),有两种解释。

宋朝的朱熹有次在巷子里遇到位好友,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好友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为何不买‘南北’?”好友笑着说:“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了。”原来,中国古代的术数用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这“五方”相配:“东”即“木”,代表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为“金”,代表金属矿物,五行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朱熹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朋友是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南北”就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买东西”源于东汉。当时,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语有“买东”、“买西”,即到东京、西京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买东西”就这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用语中。

由于买东西,可指购买一切物品,因此一切物品理所当然地也可被称为东西了,如“你手里拿是什么东西”,“那里放着的是什么东西”。甚而至于水、火都可以说成东西了,如:“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是水还是酒?”“玩什么东西会自焚?”

而人,既然会被人骂为“不是东西”或“不是东西的东西”,那么似乎人应该是个“东西”。仔细考察汉语典籍,不难发现,人确实还是个东西。人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他可被看成个“器”。《论语》一书中,孔子就经常把人比成器。如他在讲君子如何任用人时讲道: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

这是说,君子使唤人,把它看成什么器皿,——什么器皿就作什么用途。而这个被使唤的人,除了要能作为“器”被使用之外,还要超越一般的“器”。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以为我怎样啊?”孔子说:“你啊,已经成器了吧!”子贡又问:“我成什么器了啊?”孔子回答说:“就像那宗庙里头用来盛装黍稷的玉器——瑚琏。”孔子赞许子贡已学有专精,但要想成为君子则仍有待努力。

孔子把人比做器,后人自然也这样用了: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也有了“器使”一词:人臣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春秋繁露·离合根》)

因为是器,能被使用,而有了重视之意: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自然,会有“器重”一说:广繇是见器重,数受赏赐。(《汉书·疏广传》)

能被器使,被器重,自然是因为此人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故“器”有能力、才能之意: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系辞下》)

怀有某种能力或才能的人,当然也就是人才,“器”也就有了“人才”之意: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器”的器使、器重、才能、人才意义,都与人相关,都是把人当成“器”。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器”,人们骂他,说得难听一点是“不是东西”,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不成器”。

此外,人也可说是“材”、“才”。这两个词都有“才能、才艺”之义。如: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淮南子·主术》)

也都可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或者说“人材”,如: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论衡·自纪》)

必取贤敛才焉。(《礼记·文王世子》)

把人比做“才”或“材”,是因为能担当重任的人物就像栋、梁、甍、柱一样。如: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瞻具。(《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诚社稷之元龟,大汉之栋甍。(《后汉书·谢夷吾传》)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人这个东西,原来既可是器,也可是材,说他不是东西,即是指他不成器,或者不成材。只不过这些否定说法,几乎都是批评人不懂基本的伦理、礼义,是从道德层面上来说的。而肯定性的说法,成器、成材,都是侧重于智慧、见识、技能等生存能力。

在古人眼里,这才还有级别。所谓级别,不是指将才、帅才、俗才、庸才之分,而是指栋梁之材与股肱之材两个层级。如: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书·益稷》)王曰:“(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战国策·魏策二》)

可见,人这种“材”,不仅可成为国家之栋、梁、柱,还可升级为君主之耳、目、爪、牙、掌、肱、股。古人虽未明确分级,但从其字眼上,还是可看出实在是两个级别:一是自然生长之物,一为君主身体之一部分。不过纵然股肱之材,也仍然摆脱不了“材”的地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这个东西,作为被领导者,可以看作栋梁,顶多可看成领导的股肱,就是未能看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这带有奴隶性,极不符合现代民主平等的精神,也不符合现代管理精神。因此,被人骂不是东西固然不痛快,被人称为顶梁柱或者股肱,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