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化 >> 文学 >> 正文
向伟大的传统致敬(第250期2008年3月30日)
时间:2009-10-23     来源:       作者:张永禄 电子版

周进芳老师的《意格与创作》是一部颇有新意的著作,给人不少启发,让我们再次领受了我国古典文论的强大生命和魅力,对伟大的传统心生敬意。我个人认为该著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并阐释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我国传统文论作为世界文论三大体系之一,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伟大生命能源来自其同化力、融合力和延续力上。但是,在西方现代强势文论话语的覆盖下,传统文论隐遁起来。这就使得奉行拿来主义的现代国民面对文论输出者而失语。近几年,我国的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论的态度是不一的,有守护论,有遗弃论,有转化论。从这本论著来看,周进芳老师是赞成转化论的,不过,他和一般的转化论者的思路不同。很多转化论者走的是以古证今的思路,在现代文论体系内对古典文论做了惟我所用的肢解或附会。而周进芳认为,要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必须找寻古今理论上的“共同话题”和“接入点”。与其说周进芳支持转化论,不如说他走的是“共通论”,因为转化论还仅仅走的是历史进化论思路,共通论则穿越了历史主义的视野,进入纯粹视域,到达诗学的最高境界,而这是任何学科的终极指向和诉求。如果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达不到这一形而上层次,从根本上讲,该学科是不成熟的。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周进芳慧眼发现了被大家忽视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意格。我一直以为,传统文论是一个有着自在核心的潜体系,它和中国儒道释思想相辉映。传统文论的内核是“意”,围绕这个“意”,散发开来的是“意象”、“意味”、“意境”、“意格”、“言意”、“意图”、“意匠”、“意志”、“意旨”、“意义”……它们共同组成成了一个复杂多变、气韵生动的艺术世界。只要稍微注意以下词缀:“象”、“味”、“境”“、言”、“格”、“匠”、“志”和“旨”等,再对照传统文论思想,就知道笔者绝不是做语词游戏。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我们暂时尚未充分注意到这个有机的体系,也没有重视“意”在艺术本体中的核心地位,对由“意”衍生出来的诸多概念少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对“意境”和“意象”这样的二级核心范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它们走向了世界。但是呢,与它们处于同一层级的另一诗学范畴“意格”则被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我这样说的理由如下,如果从主客关系结构而言,意象是重在客体,意境重视主客的融汇,那么意格则是偏向主体了。从理论上,这三者的地位是轩轾难分的。可事实上则是前二者备受重视,而“意格”被冷落了,即便1980年代主体论高扬时候,它还是“千年睡狮”。周进芳老师长期从事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因缘际会地发现了“意格”,在历史文献的钩沉中,在诸多概念的比较辨析中,让其拨云见日。现在,“意格”范畴通过他的努力被重新提出并加以认识,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梳理和借鉴,而且也是对现代文论的充实与丰富。

二、提供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互动的优秀范例

周老师探索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于发现“意格”,他有更大的“野心”在。该著的体例上显示了其学术气象。该书在结构上采用基本三部曲:原理阐释、历史溯源和实践检视,另附加了资料汇编。在原理阐释中,他充分调动积累,考量了“意格”作为一个诗学范畴的内在逻辑自洽性。从词源学的考证中可知“意格”是对创作主体内在精神结构的指称。“意”是思想情感的综合体,具有“内容”的意味,“格”是格式、格调与风格的概括,具有形式的意义。这是“意格”基本内涵所在。他并不是孤立地审视“意格”,而是从创作过程论上综合考察“意格”、“意象”、“意匠”、“意境”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在创作过程的完整体现观念中奠定“意格”的应有地位。在文体学上,他从“意格评判”、“意格摩荡”以及“意格显现”等三个方面审视了文体的兼通、新变和清空等特性,以此说明意格理论在文体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自然,意境理论也不是周教授的个人发明,意格已深深地契入伟大的传统中了。周教授的灵感和创新是对传统的深耕,他对“意”、“格”和“意格”的历史溯源,对王昌龄、皎然、姜夔、刘熙载等人的诗话、词话的梳爬,汲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养料,以此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特别是他把自己积累的资料附在著作后,既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佐证,又为同道者的研究提供方便,真是难能可贵的学术精神。最后,理论的伟大活力来自它对实践的指导,这一点对古代理论尤其重要。周进芳在这一方面是花了力气的。他不仅把意格理论充分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来,而且在批评对象上“别有用心”:一、选择现代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献;二是选择鲁迅和毛泽东的著作为代表;三、挑战“后新潮小说”这一最新最具有叛逆色彩的文本。我们知道,理论和实践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何况鲁迅小说和“后新潮小说”这样的独特文本本身就是反现存理论的,一旦这些基本“经典”本文能被“意格”理论“征服”,就证明了“意格”理论的阐释力。事实上,读他的解读,我们总是感到贴切自然又新意辈出,不时叫好。比如对于后新潮小说文本的整体性解读从创作流程上,以比较的视野,考察了新潮小说的意格、意图、意匠和意味,不仅证据翔实、具有历史感,又高屋建瓴,通透澄明,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对于这次阅读效果,我们与其说是作者的聪慧所致,不如说是方法和工具的锐利结果,而这个方法却是由“意格”说带来的。

三、重建当代写作和批评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当代写作和批评前所未有地陷入了混乱,使得文学创作和批评这种伟大的精神性活动失去其高贵性,而沦陷为文字的“自慰”。文字的堕落自然首要地归因于主体自我性无限膨胀,失去了基本的文字敬畏。这一点,学界多有共识。但是,对于写作和批评本身作为学术的基本规范性和科学性被践踏,却很少被注意。自然,创新是每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梦想,但真正的创新是奠基于伟大的传统之上的,是对原有规范的合理冲撞。所以,我们在学会创新之前,首先要学会的是规范,否则的话我们的写作和批评就会失范,陷入混乱。可以大胆地说,目前,“创新”成了任何思想的“口号”,让很多人无所适从,也无所规范,结果是大量的假冒伪劣艺术产品泛滥。周进芳老师的《意格与创作》立意于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写作学的角度,以意格为切入点,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基本质素、心性能力和生成机制,概述创作心理流程,描绘文体的“为文”、“成文”和“习文”之“意”,给出了“语”、“意”与“格”和“力”四重因素作为诗文的品评标准。它们均为写作和批评的标准原则。周进芳还根据不同的能力层次给出不同的标准,评定相应的等级,显示了文学习作和批评应有的规范和科学品格。从一定程度上,该书的出版有助于矫正当前写作和批评的失范和混乱。(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