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郧阳师专党委宣传部胡忠青副部长告诉我说,《郧阳师专报》创刊20周年,希望我能写点什么。拖延了很长时间,没有动笔。为什么呢?个人觉得在外面闯荡了几年,与其他师哥、师姐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还相差很多,不想占用校报宝贵的版面,在这里说些闲话。
但校报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永远心存感激。我甚至想,能否设立一个《郧阳师专报》新闻奖,奖励那些为校报撰写新闻稿的学生,每年能评出些优秀的新闻作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我愿意提供一些资金支持。这一份记录学校发展的报纸,凝聚了编辑部老师的心血,同样托起了无数学子的希望,特别是校园文学青年,给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并让他们看到了前行的曙光。
我与《郧阳师专报》的相识、相知,也想在这里回忆几个片段。
开启另一扇门。这是我发表在2001年9月30日《郧阳师专报》上的一篇文章标题,应“我与《郧阳师专报》征文”而写。
“走进校报,我在一个有关文字的天地里尽情地撒播着自己的梦想。笨拙的文字让我行走自如,我将自己的生活锤炼成干枯的字句或是一两个譬喻,变成铅字印在我的心里。我就这样,被人搀扶着、鼓励着、关怀着,在白纸黑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居所和精神憩园。”
不得不承认,学生年代有强烈抒情的欲望,我们有太多的话需要倾诉和沟通,而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话语空间,校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阵地。
后来,我得以有机会进入《郧阳师专报》校报记者组,从2000年4月到2002年6月份,还担任校报记者组组长。记得我发的第一篇新闻稿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办公会》,在这篇500多字的现场短新闻中,说的是当时总务处从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个体小吃店买来30盘饭菜,总务处有关负责人和几位学生代表一起对三处的饭菜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比较,从而找差距、促发展。学校对学生的饭菜如此重视,如今回想起来也非常亲切。
我从一个贫穷偏僻山村来到丹江口求学,我的笔端流露出绵延不尽的诉说,父辈们苦涩辛酸的生活像恍如隔世的噩梦,他们的艰辛行走的沉重足音,引起我心灵的强烈震颤。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校报是我实验各种文本的最佳载体。在两年多时间里,我在校报先后发表了新闻、小小说、诗歌、散文、小论文等各类作品50余篇。
2001年10月份,胡忠青、周进芳等老师还介绍我到《十堰晚报》社实习,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参与各种新闻采访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了新闻采写水平,和指导老师一起发表了近百篇消息、通讯、新闻图片等作品。我记得那时,我和同校的一个师弟租住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期间,胡老师还委托他的同事来看望我们。这次实习,改变了我的就业选择。班内大部分同学后来都从事教育行业,而我选择了媒体。
2002年4月6日,我在学校举办了一次个人作品展,为期二十天,将自己进入大学后发表在《郧阳师专报》、《丹江口日报》、《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大中专文苑》等报刊、杂志上的新闻等100余篇作品,放在综合行政楼前宣传橱窗内展出。至今,我还保留了一份递交给学校中文系、党委宣传部的申请书,有关老师均给予大力支持和签字批准。
找到了校报,就像找到了家的感觉。我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这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励,并战胜了生活的贫困。虽然,写作耽误了其他科目的一些学习时间,我的专业课学习成绩不是最好,但我觉得为这些文字而努力很值得。在找工作的时候,拿着一叠厚厚的作品集,我感觉手里沉甸甸的,心里也就有底了。
生活需要感恩。2005年10月26日,我在《富阳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教师节的四个电话》散文,参加富阳市第三届“学院杯”教育、教师、我征文大赛。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每年的教师节那天,我都给胡忠青老师打个电话,感谢校报和他对我的帮助。
记得当初写新闻稿时,很多文章是胡老师一句一句改过来的,有时改得面目全非。慢慢地,我才摸出些门道,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还有写的副刊稿,还得到了喻斌老师的指点,他在审稿时连每个词语都要帮我们推敲,他的博学同样让我记忆犹新。在采访中,我有幸接触到了程明安、潘世东、肖向东、龚举善、王前程、朱全国、张永禄等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为人的知识,也开拓了我的知识视野。
2002年,我顺利应聘到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几年来,我的工作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也得到了他们的鼎力帮助,我觉得这与在师专打下的扎实写作基础和所学知识是分不开的。2005年,我被评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十佳记者(编辑)”。站在领奖台上,我觉得这只是校报舞台的延伸。我想,如果我们是《郧阳师专报》的优秀记者,我们也一定是其他媒体的优秀记者。像我的师兄关前裕,他供职于《楚天都市报》,也干得非常出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几年生活在西湖旁边、生活在郁达夫故乡的富春江畔,我感受着杭城的温情和江南水乡的舒适。但鄂西北那片土地,那块有《郧阳师专报》的土地,仍然芳香四溢。
在一个个的日子,我重新去解读校报,去解读带着一个个身影的《郧阳师专报》,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作系系本报1998级学生记者,现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富阳日报社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