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国内外教育专家20日聚集无锡举行“教育与人才培养”圆桌会议,对日渐严重的“千校一面”现象表达了忧虑,认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深深伤害教育本身以及人才的培养。
专家们的担忧不无依据。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规模增长很快,客观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部分学校也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就是盲目追求大、追求全、追求豪华,学校的特色和个性被削弱,甚至被放弃。
一种普遍现象是,专科学校想着法子升本科,工科学校想着法子变综合,综合学校想着法子多争取博士点、硕士点,最后几乎都办成了综合性学校;另一个普遍现象是,一校多学区,学校规模大到不知是学校在城市里,还是城市在校园里;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是,什么专业热门就一窝蜂地设立什么专业,不顾及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这些普遍现象叠加在一起,造成“千校一面”。
“千校一面”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的精神。大学的存在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大学教育才能够满足这一需求。而“千校一面”则导致教育个性和特色的丧失,人的培养被简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缺乏灵魂的交流和道德的教化,少数学校还刮起了博士培养“批发风”,即一个老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博士生。
治理“千校一面”刻不容缓。首先是大学的管理体制要朝着有利于教育家办教育的方向改革,取消大学教育的行政级别,培育富有个性、敢于创新的多层次教育主体;其次是对铺摊子式的大学发展方式进行硬约束,在土地使用、招生计划、资金配套上予以调控,坚决遏制片面追求规模的歪风;三是建立“一校一特色”的激励机制,对那些甘于在特色领域、特殊领域,特别是复杂的领域里进行艰苦探索的大学进行奖励,褒扬他们能够办出有灵魂的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合力办大学教育,让大学教育园地里源源不断地生长出万紫千红的花朵。
|